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解千家百姓事 做群众贴心人

德阳晚报 2014-07-07 23:15 大字

颜正瑜(左)正在为居民范云斌答疑解惑。 

颜正瑜,罗江县万安镇朝圣社区党委书记。自从1992年担任朝圣村的村主任后,他便步履不停地走在为群众服务的道路上。2001年朝圣社区成立,颜正瑜担任起社区党委书记。从事社区工作的13个年头里,颜正瑜凭着对社区工作的热爱,以满腔热情把爱心洒向了社区内的每位居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被社区群众誉为“好管家”、“贴心人”。

服务群众不打“退堂鼓”

6月30日上午,记者在朝圣社区群众工作室,同时也是社区党委书记办公室见到了这位社区“好管家”。中等身材、衣着简单、健谈,这是颜正瑜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与颜书记谈话不到10分钟,家住社区2组的范云斌走了进来,“颜书记,我想申请廉租房,你能帮我想想办法不?”“要得,你把情况给我详细摆摆。”在与范云斌交谈过程中,颜正瑜耐心地解释申请过程需要哪些手续,还不忘叮嘱范云斌的女儿帮其记牢。

面临工作上的种种困难,颜正瑜没有被“吓倒”,他说:“服务群众是绝对不能打退堂鼓的,应该做服务群众的顶风船。”

今年大年初七晚上,12岁的郑萱给颜正瑜打去了电话,“颜伯伯,我爸妈吵架了,你快过来帮帮忙。”颜正瑜闻听后,二话没说,披起外套,就往外赶。当时,夫妻俩为鸡毛蒜皮的事闹得面红耳赤,他一边安抚小郑萱,一边劝导夫妻俩,经过一个小时的沟通,两人终于改变了态度。

为方便群众办事,颜正瑜为群众提供“私人定制”式服务。通过制作便民服务联系卡、服务指南、温馨提示卡等资料,畅通群众沟通渠道。“只要群众一个电话,我们就会上门服务。”颜正瑜告诉记者。去年4月,由于管道年久老化,几个居民小区的防洪排污沟堵塞,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接到群众电话后,颜正瑜立刻赶到现场查找原因,一趟趟地跑部门沟通协调,终于在今年1月,社区的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被纳入县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重点工程,“现在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

“服务群众一定要以心换心,用自己的真心、热心和爱心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这是颜正瑜服务社区13年的经验之谈。

开办“市民学校”提升居民素质

朝圣社区有居民院落12个,商住小区7个,居民小组15个,居民2150户5554人,流动人口400余人,属典型的城郊接合部社区。

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农转非居民占多数的人员结构,薄弱的基础设施以及就业困难等等问题导致朝圣社区一度发展滞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苗头。如何提升居民素质以适应城镇发展的需要?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坚信这一点的颜正瑜积极筹划,2008年,朝圣社区的“市民学校”应运而生。

“我们虽然年龄大了,也要关心社区建设,而且市民学校的课程有许多和我们的生活相关,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难题。”社区居民曾婆婆今年已经75岁,市民学校的每堂课必到。据悉,“市民学校”已经开设了家风家教、家政服务、法律法规、医保社保等课程,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

居民的素质提高了,如何加强社区管理,颜正瑜再次进行思考。社区的服务工作离不开经济支撑,但是,除开工资每年就只有1万元的办公经费,要怎么维持社区的正常运行?坐等上级‘输血\’是不行的。经过实地调研,颜正瑜提出了“造血”发展新思路,即立足辖区,广辟财源,盘活资产。在社区“农转非”时,颜正瑜力排众议,坚持将集体房产保存下来,不是卖掉变现,分钱了事。“变卖房产等同于杀鸡取卵,图的是一时痛快;没有了‘经济来源\’,社区怎么‘造血\’?”现在,社区每年将其对外出租可收入3万余元。

探索党员“星级”管理模式

在建设社区、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如何加强社区干部的管理,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社区干部领导作用,成为颜正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把服务群众的“软指标”变成“硬杠杠”,颜正瑜探索出党员“星级”管理模式,明确“星级”党员标准,制定党员星级评定细则,通过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会公开投票评比,根据评定内容,每合格一项得一颗星,每季度公示一次。“第一次评星公示张榜后,党员触动很大,没有得星的党员都主动找到我汇报思想,表示要向‘星级\’党员看齐。”颜正瑜说,通过这种形式,党员服务群众热情、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颜正瑜构建了“一对一”党员帮扶机制。社区空巢老人尹显孝,重病生活困难,颜正瑜了解情况后主动与老人结亲结对,不仅物资帮助其渡过难关,在逢年过节看望慰问,平常更是隔三岔五上门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谈心。在其示范带动下,社区已有40名党员主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其中,某花生厂老板陈兴明更是主动提供工作岗位,帮助55位社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记者手记

即将耳顺之年的颜正瑜,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好好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为社区拼命干事,对别家的事情十分上心。面对记者的疑问,颜正瑜肯定地说:“是党委、政府对我的鼓励,老百姓对我的肯定,社区给我带来的集体荣誉感,成为我在这里继续干下去的动力。我想干到70岁,把我的心力发挥到最大化。”这就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担当。

文/图 本报记者 孙祯

新闻推荐

万佛村的“致富经” ——看一个后进村如何破解农业产业“高进低出”迷局

本报记者曾征通讯员周媛“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0000元,成为当地乃至成德绵经济圈都有名的先进村、产业村……”这里,是罗江县白马关镇万佛村。然而,曾经的万佛村,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落...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