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投资亿元:他用大爱反哺故乡的土地 ——周文建回大井村兴办生态农业与养老产业纪实

德阳晚报 2014-04-04 23:16 大字

周文建(后)在杰宇博爱养老中心建筑工地上参加劳动。 

本报记者 陈德 摄

本报记者 樊华 周玲 陈德 付昊

题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身穿橡皮裤,脚登长统靴,一位黝黑壮实的中年汉子专注地在池塘里清淤排水,全然没有感觉到身边的到访者。3月23日下午,记者在罗江金山镇大井村,见到四川杰宇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江金山农业生态观光园和杰宇博爱养老中心项目创始人周文建时,还以为他是一位普通的打工者,看那娴熟的清淤技巧尤如游鱼拨浪,着实让人吃惊。无独有偶,时隔4天,记者再次造访该村,又在路边见到周文建正用新型农机具整理油菜田,依然是一幅农民劳作的形象。

周总忙碌的身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位亿元投资项目的实施者,何以如此放低身价,对生态园的建设亲力亲为?他为何选中大井村搞开发?当地群众对此有何反响?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决定一探究竟。

文学青年创业难

上世纪80年代末,与大多数文学青年一样,怀着对文学的热爱,周文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考入市司法部门,做了一名机关内部期刊的编辑,本以为可以圆梦文学,可“内刊”的性质,很快让他看清了在此难以耕耘出文学硕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下海潮的风起云涌,几年后,他辞去了工作,试水创业。创业初期,无资金无经验的艰难可想而知,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血性和勇气,在十余年里,他完成了从打工者,到小包工,再到地产商的华丽转身。

成功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和大环境推进的行业转机,更青睐于准备充分的有识之士。创业路上,“白加黑”、“五加二”是他的生活常态,“那几年几乎每天是凌晨后回公司,5点左右又赶到工地”,往事难忘,每当回首,周文建总是深感对不起跟随自己一起打拼的兄弟,因过度的劳累和高度的紧张,弟弟突发脑炎,昏迷不醒。祸不单行,时逢省内医院又拿不出救命的特效药,弟弟生命垂危之际,周文建向各地友人求救,终于赶在黄金抢救期内,由一位外省朋友将药空运而来。但醒来后的弟弟再不能做重活儿,只好在家静养。

工作的重担全部落在周文建一人肩上,他也不忍心让亲人跟着自己受苦,弟弟遭受的变故和朋友的帮助,让他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的平淡和缘分,重新思考为何出发,回到何处?十几年的商场打拼,他积累了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这位当初一心想走出去的“农民娃”,开始将眼光投向了他最初的起点——广阔的新农村。

班师回乡报恩情

为了让家里老人和弟弟有一个好环境,之后他与人合作在外地投资建起了30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2011年又专程到日本考察生态农庄与养老业的发展前景,正当周文建蓄势待发准备投资兴建全新的农业生态观光和养老产业时,得知此事的家乡罗江县金山镇大井村支书陈志刚和村主任陆建英找到他,希望他作为大井村人能将这个项目放到家乡,特别是重点联系大井村的罗江县委书记徐光勇,对项目发展寄予的期望和给予的关注与支持,让他备受感动。

于理,项目的前期准备基本就绪,3000亩的果树生态基地已形成规模,合作者又做了大量工作,后续不再跟进有些说不过去;于情,在外打拼近20年的周文建,面对村镇县三级干部的真情邀请确实难抑回乡的冲动。在“情”与“理”的反复挣扎中,他还是更加眷恋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最终决定“班师回乡”,用自己的投资报答家乡。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德阳市扎实推进“环保执法检查年”活动 十大专项检查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本报讯(记者王三春)德阳市“环保执法检查年”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涉重金属及危险废物管理等十大专项执法检查,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全市环保精干力量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