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三网”建设助推现代农业
本报讯 “平均亩产606公斤。”近日,五通桥区农业局对该区新云乡上游村部分村民的水稻产量进行了实测。看着金灿灿的稻谷,该区农业局局长刘灵对记者说,这是去年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项目”取得的成效。项目区规范种植的水稻田,亩产都在600公斤以上,平均每亩增产62公斤,增产率11.4%。
作为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就是基础设施落后。针对这一问题,该区从去年开始多渠道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由区财政局和农业局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稻)项目”,强化田网、渠网、路网建设。该项目共涉及金山镇、新云乡两个镇乡17个村12000多亩水稻田,共调整田型6800亩,整治修建灌溉渠25公里,整治新建田间道路38.5公里。这些举措的实施,增强了水稻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旱、涝灾害的能力,方便了机耕、机播、机收,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生产效率,扩大了农机应用范围,减轻了农民耕作强度,夯实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同时,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推进良种、良法、良土、良田、良机、良制“六良”配套,提升粮食品质。目前,项目区农田基本达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的标准。
“改造田网、渠网、路网,有利于规模种植和经营。目前,新云乡新云村八组村民代增贵已经在项目区流转土地500亩,实施机械化种粮。”刘灵说,项目区还通过建立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新增机耕、机播、机收设备45台,将散户组织起来,统一引进良种、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统一进行绿色防控,引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种植,实现优质优价。目前,项目区的水稻一半以上实现了机收。
“农田实施改造后,由于能灌、能排,部分田块就能实现粮经复合种植。先种生姜,后种水稻,再种一季时令蔬菜,一年下来每亩纯收入可达15000元以上。”刘灵介绍,该区今年还将在牛华镇实施12000多亩的农田改造,进一步推进全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代世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颜兵)“加入V网后就能免费使用‘十户联防\’平台,当你遇到困难时,直接拨打‘6995’就能向群里所有人求助,帮助你解决难题。”近日,五通桥区试点开展的“十户联防”工作在该区金山镇碾子湾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