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抓机遇 强产业 惠民生 建设生态美丽幸福新和兴

德阳日报 2013-09-05 21:59 大字

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机插秧

党旗迎风飘扬,党员振奋抢筑河堤 

镇党委书记唐晓玮下村了解困难群众情况

和兴镇秸秆禁烧堆场忙碌的场景

本报记者 唐茂  通讯员 舒运佳 陈应

和兴镇位于广汉市东面,距市区仅6公里,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鸭子河、石亭江斜贯境内,成绵高速、旌江大道穿境而过,广和路、金和路、连和路直通和兴场镇,现有8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该镇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农业基础较好,是广汉市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生猪养殖基地、优质肉鸭基地、优质肉兔基地,胡萝卜、红皮白心萝卜等优势农产品闻名遐迩。镇内拥有化工、冶金、制造、食品、建材、天然气、自来水等九大门类共59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和兴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潜力较大,拥有的佛教文化庙宇霍家庵和道教场所老君观极具开发潜力。

依托基地强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基地。和兴镇是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核心区域之一,核心区域面积达6500亩,辐射面积达15000亩。该区域统一采购良种,统一测土、配方、配送、施肥,统一机械化播种和收割,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管理;整个园区沟端路直、田成块、地成形,沟渠、便民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现已完成26470米的道路建设和15848米的沟渠建设;农技服务体系完善,建立了植保、农机协会,实行统防统治,提高土地标准化建设,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四川省省级示范社”称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蔬菜协会分别荣获“德阳市市级示范社”称号。在基地核心区内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初步实现了集中连片开发,以规模经营、高标准作业和订单农业等方式构架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目前,水稻订单面积达6500亩,订单量3900吨;小麦订单面积达2500亩,订单量1000吨。同时,依托粮食产业基地,成功打造集观光休闲、赏花品果的现代农业——花果新村,每年吸引了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解决了100多名流转土地群众的就业问题。

开展秸秆禁烧暨综合利用工作。在今年开展的秸秆禁烧暨综合利用工作中,和兴镇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秸秆禁烧暨综合利用的多种模式,圆满完成了7000余亩小麦和4000余亩油菜的秸秆禁烧工作,秸秆打捆回收面积达7320亩,回收率达66.5%。该项工作,受到了省政协、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谋划新农村建设。今年大春收割结束后,将在华严村启动新农村建设,突出小桥流水、和风绿树等水木田园特色,建设包括民政、计生、医疗、社会保障、司法调解、农业服务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中心,在公共服务中心内设置专门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的关爱驿站。新村配套容纳100人以上活动的文体娱乐广场,在广场周边设置健身路径和篮球架。在新村内,住户之间用绿道连结,形成外环内绕的新村交通布局。

多措并举惠民生

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认真做好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惠农补贴发放、农民工就业、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和兴镇的奖、特扶对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得到了省人口和计生委的充分肯定。

结合“走建惠”活动解民忧。深入开展“走基层、建台账、惠民生”主题活动,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惠民生上,通过台账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实现了建账广泛化、议账经常化、晒账公开化的工作模式,全镇共收集三本台账信息404条,解决383条,正在协调解决21条。解决了场镇道路的交通隐患、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小春群众灌溉用水难等突出问题,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健全机制保稳定

和兴镇一直坚持“大调解、大接访、大排查”工作机制,健全镇人大代表、党代表、镇班子成员接访群众制度,做好了重点时段群众接访工作,实现了“零上访”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积极构建镇村社三级联防联控网络,认真排查矛盾纠纷,果断处理群体事件,确保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群访事件不出镇”。同时,和兴镇依托境内的教育基地、武警中队、看守所等机构资源,不断强化群众法制意识,深入推进治安管控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民兵、村组治安信息员作用,建立以快速反应、科学研判、有效处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模式,实现群众纠纷及时调处、上访苗头妥善化解、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平安和兴”创建目标,为和兴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规范管理提效能

和兴镇按照科学执政、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工作要求,结合中央八项规定、市委十项规定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着力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在便民服务中心增设LED显示屏、96960举报热线、便民桌椅、意见簿、微笑窗口等软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了窗口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能力。制定《和兴镇机关内务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机关工作制度,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规范印章管理、车辆管理、后勤管理。探索干部季度考核办法,健全干部激励机制,推行干部积分制管理,有效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等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健全机关干部“集中学习日”制度,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利用周四下午半天时间,组织机关干部参加“书香机关”、“读书沙龙”学习活动,全面提升机关干部素质。

突出特色抓党建

和兴镇通过宣传、宣讲、讨论等形式,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和兴镇实际,将中国梦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和兴“产业梦”、“宜居梦”和“小康梦”,让群众乐于接受,家喻户晓。

按照环境美化、功能健全、服务优质的原则,在红安村、安平村、宝堂村3个村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开展“三个提升”示范创建活动,新增绿地220多平方米,新增“三栏一榜”12块,农家书屋、便民服务站实现了全天候开放。计划在安平村村公所建设户外大型LED屏,为村民滚动播出种养业信息,并承接部分商业广告,增强村级组织经济的“造血功能”。继续坚持民情代诉、民事代办的“双代办”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开展党代表工作室和党员服务超市建设。设立专门办公室作为党代表工作室,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和党代表接访安排表,每周星期五上午全镇党代表到党代表工作室来坐班,接待群众,解答群众咨询,收集群众问题,协调进行解决。通过党代表工作室的运行,解决了双江村漫水桥因灾无法通行和场镇路灯照明的问题,受到了群众好评,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按照紧靠产业基地、人流量大的建设原则,在和兴市场内专门建设党员服务超市,农业、法律方面的党员专家定时坐班,亮身份、亮特长,为赶集群众提供农资、农技、化肥种子和法律咨询服务,切实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无私无畏抗洪灾

今年7月9日,和兴镇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水,全镇受灾严重:农作物被淹4695亩,村道路基损毁26380米、沟渠损毁6500米、提灌站损毁19座,冲毁成绵高速鸭子河大桥河堤600米、双江村漫水桥420米,场镇排污管网损毁1500米,房屋倒塌9间、损毁45间,企业受灾17家,其中双江工业园区内11家企业进水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

灾情发生后,和兴镇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奋力抗击洪水,机关干部实行全天候24小时值班值守,党员干部民兵1000余人次赶赴受灾村救灾,及时转移、安置770名受灾群众,全镇无一人伤亡;加固加高低矮病险河堤440米,协助水务局抢险工程队筑牢鸭子河悬空河堤600米,开展企业清淤保洁和疫病防控200余人次,指导2175户群众改种时令作物,指导17家受灾企业开展生产自救。目前,受灾企业均已全部恢复正常生产。

挖掘资源兴旅游

发挥和兴镇境内同时有佛教(霍家庵)和道教(老君观)场所这一独一无二的优势,并结合两处宗教场所紧邻粮食产业基地的实际,抓住灾后重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在湔江沿岸至霍家庵河堤内发展“千亩荷塘”,大力发展旅游业,将宗教文化和观光农业有机结合,在粮食产业基地内开辟老君观——产业基地——千亩荷塘——霍家庵——花果新村这一线路的自行车游道,利用和兴镇紧邻广汉市区、飞行学院的区位优势,打造“乡村风情一日游”,看荷花美景,赏麦浪稻香,游百年古刹,品生态食品,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和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群众致富。

新闻推荐

年时分左右在国道德阳市广汉市境内发生一起重大交

2013年10月1日19时30分左右,在108国道德阳市广汉市境内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死者为一男性年龄约60岁左右,身高1.64米,花白头发,上身穿灰色西服,下身穿深灰色长裤,脚穿黑色皮鞋。如有知情者或...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