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排排农家别墅掩映在道路两旁干净整洁配套齐全走进高

四川日报 2012-10-04 17:45 大字

一排排农家别墅掩映在道路两旁,干净整洁,配套齐全。走进高槽村新村聚居点——

□本报特别报道组记者向军 邓嗣华 严芳

10月3日,上午11点过,微雨过后的广汉市小汉镇空气格外清新。采访车行驶在108国道上,路旁的高槽村新村聚居点逐渐映入眼帘:一排排农家别墅经过秋雨的冲刷,显得更加干净整洁。走进高槽村,一位老婆婆正拿着笤帚打扫门前灰尘,几名小朋友在院坝里嬉戏玩耍,大人们在一旁或忙碌或悠闲,随着中午临近,农家饭菜特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高槽村共有耕地3385亩,人口3548人,工业经济发展良好,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820元。通过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高槽村先后获得“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新农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我们这里老百姓比较富裕”,在深入走访农户之后,村支书王文安的这句话得到了印证。

姜幸福的幸福感受

在紧邻着108国道和广汉市工业园区的高槽村13组,一栋面积达800平方米、楼高两层的农房硬生生闯入记者眼中。房屋地面已用白色地砖装饰一新,一楼是敞亮的大通间,在最右侧的厨房里,房屋主人、村民姜幸福正在削土豆皮。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姜幸福特意问要不要换双正式点的鞋子——他上身着了件红色唐装,脚上穿了一双凉鞋。

修这栋大房子花了多少钱?答案是140万元。早些年,姜幸福在浙江温州经营川菜馆,随后他的儿子和儿媳也跟随到了温州。瞅着家乡越建越好,年近60的姜幸福萌生了回乡之意。高槽村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投入和农户自筹的方式,姜幸福瞄准这个机会,选取了一个开餐馆的绝佳位置,用积蓄修建了这栋房子,用途是干他的老本行:开餐馆。

2011年10月,新房子修建好了,姜幸福也从老村搬了过来,他选了一楼的一间小卧室住,新房子带来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衣食住行,“以前路都不好走,全是泥巴路,喝水也要自己从井里打。”而现在,新村聚居点内水、电、气、光纤都通了,水泥面的村道再也不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高槽村距离广汉市市中心只有8公里,买东西也很方便。

对于姜幸福来说,他的餐馆梦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由于儿子和儿媳在温州租的铺面还有两三年才到期,这段时间他打算先将房子租出去,等儿子和儿媳回高槽村后,他们的餐馆便会红红火火地开起来,“办个几十桌的婚宴都没问题”,他们将餐馆经营的目标瞄准了高端。

目前姜幸福一家三代共有6口人,家庭年收入30余万元,他相信餐馆发展起来后收入不会比现在少。

采访中,姜幸福总是乐呵呵的,他现在每天待在家里,空闲时间多用来锻炼身体,晚上有空,还会到村娱乐室跳跳舞、听听歌。现在,“有一种幸福感”,姜幸福笑着引用自己的名字说。

唐贤华的有车生活

从姜幸福家出来,向西步行500米左右,一辆牌照为川F·8D320的白色新轿车在阳光下格外亮眼,45岁的唐贤华正拿着抹布仔细擦拭他的新车。今年8月,唐贤华花9万多元购入这辆东风悦达起亚小轿车,两天前,他开车载着一家5口去成都洛带古镇玩了一趟。

唐贤华的新居共有200平方米左右,在一楼,记者看到除了轿车外,他家里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一辆电瓶车、一辆自行车和一辆儿童坐的玩具车。“平时上班骑摩托车和电瓶车,出去玩就开轿车。”唐贤华说,买了车之后,他们一家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再也不用挤班车。

唐贤华是一名泥水匠,在小汉镇从事建筑行业,他全程参与了高槽村的新村新居建设;他的妻子王康凤是德阳市力协公司的员工,保底工资加上社保,她每月能领3000余元;他的女儿和女婿在德阳市上班,一家人年收入10余万元。半年前,唐贤华家喜添一名外孙,放在卧室的儿童玩具车便是给外孙准备的。

“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不比城市里的差”,作为建筑工人,唐贤华这样评价高槽村的农村新居。

由于当了外婆,王康凤向单位请了假,在家中照顾外孙。有房有车有外孙,一家人衣食无忧,唐贤华现在想得更多的就是开车去旅游,“多挣点钱,出去耍下子。”在唐贤华居住的这个新村聚居点,买辆私家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他告诉记者,邻居中已有四五家都买上了私家车,而且家家在修建新房时都预留了车库。

“我最近正在做高槽村新农村建设扩展部分的工程。”从唐贤华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排排新居正在拔地而起。

新闻推荐

离奇“失踪”的海归少女

高龙本报记者俞阳在成都实习的女儿突然与自己失去了联系,问遍亲友和同租女孩也没有她的消息,慌了神的母亲次日接到“绑匪”的电话,要求支付50万赎金。这位焦急的母亲却不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的女儿正依...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