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有些阅读教学,不管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更不管文章自身的个性,都是读读课文,谈谈感受,说说喜欢的句子。这样泛化的无体类特征的教学,浪费文本教学资源,违背阅读规律,误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淡化文体特征的阅读教学将怎么进行呢?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一、淡化文体,立足于对阅读文本的解读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地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解读文本无疑成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根本。走进课标,从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只有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课标提出的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目标的设计思路,也落实了三个学段不同的阅读学习要求。其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二、淡化文体,立足于帮助学生体验、感悟阅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何谓体验?“体”是“亲身”,“验”是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具体落实到阅读,体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实践活动。感悟,是领会的意思,明白了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会意。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但在阅读过程中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由于体验、感悟具有共性,在阅读过程中又彼此交融,在教学中,也往往采用共同的策略以帮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体验和感悟。
三、淡化文体,立足于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
在这里强调阅读教学的文体特征,绝不是回到过去的文体知识教学。教学说明文也不能只是识别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教学议论文并不就是辨别几种论证方法,辨识几种论证结构。文体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有一定帮助,但每一篇课文都是如此,初中如此高中还是如此,就没有什么意义。姑且不说我们语文学科时至今日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明确的文体知识;即使有了比较理想的知识系统,从根本上看,是文体知识为阅读教学服务而不能阅读教学为文体知识的学习服务。
一般来说,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有基本规律的。比如抒情散文的阅读,重在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欣赏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具体方法,品味积累美的语言;说理类文章的阅读,重在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分析文章说理的内在逻辑和论证结构,欣赏、学习文章成功说理的具体方法,品味文章富有说服力的语言。而同一种文体,不同的具体类型,又有不同的重点。如同是散文,写景散文,要把握文章所写之景的特点,作者写出这些特点的手段,在特定的景中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与特定思想感情相协调的语言;叙事散文,则要捕捉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情感,欣赏学习文章叙述故事的方法和手段,学习文章叙事语言的技巧。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文体的教学内容虽然有共同的指向,但并不是说所有同一文体的教学就拘泥于同一程式,每一篇的教学因具体文章的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的不同,会各有所取;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虽然可以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但这样基本的内容指向又是基本不变的,否则就模糊了阅读教学的体类特征,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宣汉中学来鹿学校 朱永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谭楚甲通讯员焦胜)近年来,宣汉县在城镇居民小区探索推进“家园党建”,以党建“作媒”,以文化“筑...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