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 ——达州市整合人力、技术力量治理基层“微腐败”
[摘要]——我市整合人力、技术力量治理基层“微腐败”
纪检监察干部下乡收集问题线索
2016年8月,通川区复兴镇凤舞社区廉勤委接到举报:该社区干部张某私自将326万元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存于个人账户,并用其中160万元购买个人基金。
接到举报,凤舞社区廉勤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向镇纪委报告,并联系当事人、对接涉事金融机构……
很快,张某主动将326万元“养老钱”悉数退回到社保指定账户。同年10月,张某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目前,廉勤委已成为通川区纪委探索治理基层“微腐败”的有效尝试之一。该区纪委在全区274个村(社区)选举产生廉勤监督员,并根据地域、监督重点划分成立片区廉勤监督委员会,纵深围猎“微腐败”,形成对全区基层村(社区)干部的“全覆盖”、“零禁区”式监督。
在达州市,这样的探索并非个例。对于如何优化配置纪委力量,善于做“加法”的宣汉县纪委和善于做“减法”的达川区纪委也有自己的经验。
为弥补乡镇纪委力量不强、业务不精的短板,宣汉县纪委在辖区内成立4个纪检监察协作区,通过盘活协作区内基层纪委力量,实现了1+1>2的监督效果,对“微腐败”形成有效震慑。
达川区在全区组建51个由专职纪委书记、专职纪委委员、专职廉政监督员构成的“两专一廉”队伍,将纪检监察工作与其他日常事务剥离,为基层纪委工作人员“减负”,实现了基层纪委的专业化、专门化、专职化。
廉勤委、纪检监察协作区、“两专一廉”队伍等都是监督权向基层延伸的有益探索,实现了监督执纪问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遏制了基层“微腐败”。这样的基层“小纪委”用扁平化监督模式,为农村“微权力”搭建了监督平台,让权力顺着轨道走,工作跟着民心走,既整合了人力资源,又发挥了制度优势。据不完全统计,通川、宣汉、达川等地立案审查数量较去年同期均增长20%。
如果说整合基层纪检力量使“微腐败”无所遁形,那么电子政务时代的网上“晒权”,则为监督插上了科技翅膀,使其飞得更高、察得更细、看得更远。
今年3月,大竹县人和乡天宝寨村的蒋天贵通过智能手机轻松查阅到该乡产业扶持资金到位情况,能够如此便捷地查询到相关信息,得益于该县“阳光惠民互动平台”的开通。同样享受到便捷福利的还有渠县渠南乡的单云静,通过“民情一点通”手机软件,单云静仅用一天时间便将新农合报了下来。
同月,万源市大沙乡青山村的赵书孝发现自家门前多了一块“阳光村务”公示牌。公示牌将该村党务、村务、财务等情况公示到家,让不会上网、不会用手机的赵书孝一目了然。“阳光村务”除了被晒到家门口外,还被搬到了网上、手机上。这种有针对性的“晒权”监督做到了“土洋结合、老少咸宜”。
上述地区的互联网监督平台将脱贫攻坚开展情况、民生资金发放情况和村(社区)“三资”管理情况搬上网,用“大数据”规范村务工作,形成了对基层纪检监察力量的有效补充,弥补了人员监督的不足,开创了村级监督的新模式。今年上半年,大竹、万源、渠县等地信访量同比下降36%。
目前,将反腐倡廉向基层延伸,监督“微权力”、遏制“微腐败”已成为达州市探索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攻方向。达州市7个县(市、区)采取机构重组、人员重塑、“晒权”上网、公示到家等方式,不仅提升了监督的适应性、针对性,还把监督的“触角”延伸至村级“末梢”,实现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机构人力优化和信息技术整合的两翼齐飞,确保了基层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序推进。
(赵宾雁 本报记者 邱霞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推行“订单农业+互联网”“订单+托管”模式 宣汉创新经营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胡家镇鸭池村稻田托养区7月23日一大早,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洪在前往镇上做小工前,照例像往常一样要来到已经托给合作社管理的稻田边,看看禾苗的长势,再探探稻田前方鱼池的深浅。尽管自己不能像...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