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智 造血”:宣汉探索智力扶贫新模式

达州日报 2017-06-14 10:48 大字

宣汉县天生镇农业园区蔬菜大棚一角

本报讯 “鸡咳嗽、喘气是啷个回事?”“牛流产是啥原因?咋防治呢?”“我家羊子口里长疱咋办?”前不久,宣汉县土黄镇大房村委会会议室座无虚席,60多名养殖农户与达州市动物疫控中心科技扶贫组一行的专家进行互动交流。这是宣汉县扶智造血实现***新路径之一。

宣汉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开展***以来,县级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创业带动”的智力扶贫新模式,以“扶智+造血”为重心,用创新的方式、创新的思维来解决贫困人员就业难增收难脱贫难的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的智力支撑。

培训授“渔”,

由“口袋扶贫”变“脑袋扶贫”

整合培训资源,成立了宣汉县智力扶贫领导小组,制定了智力扶贫工作方案。实行学习费用、资料费用、生活费用、住宿费用全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具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员技能培训全覆盖。课堂培训加实地操作,实现教学实训一体化。由以前走读式教学模式改为全日制脱产课堂培训,实行“集中授课、集中考核、集中食宿”封闭式管理;根据产业扶贫需要,分别将蜀宣花牛繁育场、方斗食用菌园区等成功典型作为农业产业实训基地,将沃尔沃超市、九龙宾馆等本土知名企业作为服务业实训基地,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实现教学实训有机结合。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探索院县合作模式,与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川东分院”,5名知名专家或教授长驻宣汉,22名院校科技人员在宣汉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实现了“专家农民面对面,技能传授到一线”;分别在农业、工业等领域一线,遴选实践经验丰富、职业技能过硬的“土专家”和“田秀才”46名,从本土知名企业聘请业务能力强的能工巧匠17名,让参训学员深入超市、果场、养殖场、蔬菜示范基地等进行实战演练,本土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让参训学员学真知、长技能。根据脱贫攻坚“四大片区”的贫困实际,编制与片区脱贫规划相适应的培训教材,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实行因材施教;围绕“牛、菌、药、果、茶、蓝莓”六大特色产业,设置果树栽培、实用菌栽培、畜牧养殖等专业,特别是围绕巴山大峡谷综合旅游扶贫开发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让村寨变景区、农家变旅馆、农民变导游;实现课程设置与学员需求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岗位开发,

由“无门就业”变“自由择业”

开发公益岗位,拓宽就业渠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机会,在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人居环境保洁等特殊领域开发公益就业岗位,目前,全县开发公益岗位1250个,解决1250名贫困人员就业,帮助1292个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组织爱心招聘,增加就业数量。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吸引外地企业来宣进行招聘;支持实习见习,缓解就业压力。对建卡贫困户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照学校、学历、专业技能等分类建立贫困大学生人力资源信息库。截至目前,征集实习见习基地9家,开发实习见习岗位126个,缓解231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推行对口就业,实现就业滴灌。坚持“普惠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有就业愿望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实行“保基本、兜底式”一对一对口就业帮扶,开展“就业帮扶、真情相助、服务到家”为主题的脱贫攻坚就业援助活动,到就业特困人群家中送政策、送培训、送岗位,实行“一对一”“面对面”的精准帮扶,目前,解决348名残疾人就业,为1120名就业困难妇女提供就业岗位。(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梦想”与“坚持” 把高考当作成长的试金石 ——达州市非毕业年级学生写高考作文

——我市非毕业年级学生写高考作文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