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靠山就吃旅游饭 黄连村日子也能甜

四川农村日报 2015-12-25 00:10 大字

向应田指着身后在建的牌坊说,以后这将是黄连村入口。

已经竣工的土家特色民居静卧山间。

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面积19.5平方公里,3个村民小组,112户,总人口499人。精准贫困户33户143人,其中,8户因病致贫,2户因残致贫,23户因自然条件恶劣致贫。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占全村19%,外出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50%以上。留守村民靠种植云木香、黄连等中药材为主,农作物以玉米、土豆、红薯为主,201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700元。

决战全面小康 全力精准脱贫

路远道窄产业弱村如其名苦哈哈

深邃的大峡谷,美得像一幅画。从宣汉县城出发,穿梭在大峡谷里,让人有一种外出探险的刺激感。12月15日,在中断了手机信号长达2个小时后,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遥远的土家族村落——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

和省内其他旅游扶贫试点村相比,黄连村同样有着诸多落后的地方:路途遥远、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低……更困难的是,黄连村全村都处在半山腰上,山路陡峭,接连拐弯,别说种庄稼了,连运输都是难事。

难道黄连村真是村如其名苦哈哈吗?采访当天,龙泉土家族乡党委书记高仕军带着记者在山脚下的一家农家乐吃了一顿午饭,又让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餐厅里,三桌人家欢聚在此,好不热闹。“真香!全都是地道的农家菜。”在一旁用餐的达川区市民付轩给这家农家乐打了满分。

“这是我们黄连村山脚下的歇息点,经过长途跋涉的游客可在山脚下休息一晚,第二天再上山进村。”高仕军告诉记者,从达川区开车到这里要3个小时,先在山下住一晚,不仅能方便游客及时休息,还能缓解山上村里的载客量。见到记者,农家乐老板向应田热情送上名片:“吃饭、住宿、棋牌我家都有。此外农家菜还可预订,按照客人指定的时间就能准时上菜。标准10人桌,每桌300、600、500、800元不等。”

要投资这么大一家农家乐,钱从哪里来?“都是我在外做生意挣的。”回忆起自己的拼搏史,向应田感慨万分。2009年以前,向应田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种种玉米,养养猪,一年到头收入微薄。若是遇上坏天气,玉米收成不到1千斤,连全家吃饭和喂猪都不够,生活非常贫苦。“那个时候,在龙泉乡乃至整个宣汉县,我们黄连村就真的是最穷的村。”向应田说。

贫穷逼人离乡。这些年,和向应田一样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到今年,黄连村已经向外输出了全村一半以上的劳动力,留下的都是妇女和儿童。从2009年到2011年,向应田在成都打了3年工。2011年到2013年,向应田到苏州开了3年的餐馆,经过努力,他终于有了一笔积蓄。“挣了钱,我是真不想回来了,家乡的印象就是穷,没有其他的了。”向应田说。

然而又是什么促成了他的回归?

景区覆盖带动产业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今年7月,黄连村成了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当地贫困成这样,又没什么致富路子,怎么起带头示范作用?原来,黄连村和附近的鸡坪村等贫困村都处在当地的巴山大峡谷3A级风景区内。“巴山大峡谷以前叫宣汉百里峡,因和别处重名,最近才更名为巴山大峡谷。”高仕军介绍说,峡谷位于宣汉县东北边缘,海拔452米至2148米,峡长70公里,石壁夹岸,奇峰矗立,水清滩多浪急,沿岸风景雄、险、奇、秀、幽。“巴山大峡谷沿线乡镇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县上正着力通过旅游开发,来带动沿线乡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随着景区的打造,这些年,遥远的土家族乡镇热闹了起来。除了吃口农家饭,怎么让游客留得更久、消费更多?“首先得有舒适的居住环境。”黄连村村支书胡晓玲认为。

记者来到黄连村看到,一排排错落有致、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农房依山而建。观光村道、石凳石桌、景观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应有尽有,这和记者印象中的贫困村大相径庭。“户型有两层169平米和三层222平米两种,一楼设计为大厅用于餐饮,二、三楼设计为客房,每间都自带卫生间。”胡晓玲告诉记者,经过政策资金整合,目前已竣工36套土家特色民居,已经有15户业主购买了民居并开始着手经营。

“黄连村大变样,开始我还不相信。”向应田回忆,2013年,村里给他打电话让他回乡,他并不愿意。听说县上要搞扶贫开发,他也满是怀疑。回乡后,看到家乡一天天在变化,向应田心里很是高兴,“我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在外面挣再多钱也没有回家挣钱好。”

“不仅能吃能住,黄连村正在规划玩耍的内容。”胡晓玲告诉记者,对于留住游客的问题,全村思考了很久。“我们村海拔高、空气好,很适合城里人深度静养,缓解工作压力。再加上跑马场骑马,滑草场滑草和农家观光园,一定会很有人气。”胡晓玲说,全村目前计划先攻下宣汉和达州市场。

胡晓玲告诉记者,目前黄连村计划在山上集中连片种植云木香等中药村,在山下规范种植红灯笼、脆红李等水果。中药材面积达17000多亩,预计人均增收1000余元。水果面积达380亩,预计人均增收2000余元。“最贫困村的帽子就要脱掉了。”胡晓玲兴奋地说。

□漆楚良 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文/图

新闻推荐

农民工返乡 让那荒坡变青山

□本报记者刘鑫“搞生态、做绿色产业,即便是亏了,我也不怕,因为老百姓真正得利了。”近日,在宣汉县塔河镇号楼村,当地返乡创业农民工王舜告诉记者。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外出福建等地打工21年。2009年,他返...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