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城郊 护城寨之谜
护城寨也许是距离万源城区最近的一座山寨,尽管我数十年里一直生活在山下,却从未登临。大凡有人说起万源城东北方向的鹰嘴岩和桃儿山,人们便知道那个地方是护城寨。近年来,我曾从不同的角度画过她。从黄泥巴梁方向画,她像鹰嘴一般锋利险峻;而从后山坡方向画,她便如一颗硕大蟠桃长在群山之巅。
受万源市文化影视创作中心主任、知名作家廖晓伟先生的邀请,为《巴山文学》刊物拍摄护城寨遗址图片,我有幸和几位媒体朋友一路同行。
行几个小时山路后,我们已经能触摸到护城寨那经过岁月磨砺过的石头寨门了。硕大的石头感觉凉飕飕的,没有一丝尘土。整个寨子矗立于悬崖峭壁上,石头构筑了一圈厚实的城墙,形成一个可守可防的堡垒。
寨子有东西方向两个寨门,都由巨大的石头垒成,石头表面人工雕凿的痕迹不多,大都是根据自然形状随势而建,寨门也就显得雄浑大气而不失古朴。门楣上刻有“鹰嘴岩”三个隶书阴刻文字,这也是该寨唯一发现的文字。寨门高约2米,宽1.6米左右,雕刻有门扣洞,方方正正的,其大小可以看出门框的巨大,也能遥想木寨门的厚重了。放眼寨内大坝有500多个平方米,地面铺满坚固的石头,估计容纳数百人没有问题。
我们寻遍了整个寨子,没有发现其他碑文,也就无从考证此寨建造和使用的历史了。那么此寨因何而建?何时所建?何人使用呢?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个人的猜想了。
万源位于川陕交界,自古兵家相争,匪患无穷,战火不断。远的不说,从明末张献忠起义、清代中期白莲教起义到万源保卫战以及近躲避“文革”武斗,万源乡民多会自发性地选择易守难攻的山头,修筑石寨躲避战乱。从修筑护城寨所耗费的时间看,当地群众修筑此寨的可能性有,但是不够充分。
首先,因为此寨距离城区也就一两公里,距离太近不利于逃避张献忠和白莲教的战乱。该寨虽然构筑坚固易守难攻,但是没有纵深迂回的空间,不利于长期逃避战事。快活坪背靠花萼山,村民要想长期躲避战乱,深入花萼山或许更加安全,因此村民修建护城寨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万源部分山寨为土匪所建或使用,例如庙垭的皇城寨就为土匪苏二大王所建,他曾经冲进万源县城。为避免官兵剿匪,他们建造山寨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因为距离万源县城太近,土匪自然没有必要把山赛建造到距离城市这么近的地方,所以,土匪也不大可能修建护城寨。
第三,红军所建?从国民革命军21军军史上确实查阅到护城寨和鹰嘴岩的名字,只是都一笔带过,没有详细说明。但是可以证明至少在1933年前,护城寨已经修建。况且,擅长宣传的红军历来有个习惯,到了任何地方就会留下革命标语,但是我们在护城寨没有发现一处红军书写或雕刻的文字。万源保卫战期间,红军在万源城外围构筑了层层防御,一个距离万源城如此近的山头,没有必要修建一个军事设施长期坚守。红军最大的可能是借用农民房屋或挖壕沟修军事设施,而不会花大力气去修建一个耗时较长的石头工程。
第四,从名字来说,护城寨充满保护万源县城的内涵。抛开村民和土匪修建的前提看,这座山寨更多的应该是官方所建才能理解其名字的来历。众所周知,万源历史上护城的主要措施是修筑城墙。冷兵器时代,城墙能防护一般的入侵,加上万源周边要道隘道还设置了军事设施,天然的地理环境对于古时候的万源官员来说,仿佛没有必要在一个孤立的山头去修建一座石头寨来保护万源城。
站在护城寨上,真可谓一览众山小。护城寨海拔1300米左右,属于万源城区较高的山头,从观音峡到天马山再转过去看古东关到花萼山邱家坪,一览无遗,特别是万源老城区和河西、鞠家坝也是尽收眼底。从军事的角度看,这里确实是个瞭望和侦查敌情的绝佳位置。
另外据摄友雄哥在他的日志《护城寨》中推断,该寨可能是当地富绅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了躲避土匪、乱兵修建的避难所。因为土匪、乱兵在一地作乱时间不长,属流寇性质,大不了三五天十来天,而且土匪不做“亏本生意”,不会不顾性命发起强攻。这种寨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平时在上面囤积部分粮食,一有风吹草动,几个大户便带上全家及细软并若干家丁或庄丁进入寨子,坚守十天半月没有问题。这与福建的土楼、广东开平的碉楼有同样的作用。类似这种寨子在当地还有,如大竹河的莲花寨就很有名,地形也很相像,在一孤峰上面。
雄哥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也无法下定论。那么护城寨究竟是谁建造,作何用途呢?历史上的石寨还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对我们来说,依然扑朔迷离。
新闻推荐
白超(化名)是万源市A镇某贫困村的贫困户,妻子有智力障碍,家中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子女需要抚养,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7年1月15日,白超驾驶摩托车与本村村民张某发生碰撞,导致张某受伤入院治疗。事故发生后...
万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万源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