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乡村45载 留守老人孩子的依靠 万源73岁“拐杖医生” 难舍数百村民 ■母亲遭病痛折磨 决心学医为母治病
[摘要]■母亲遭病痛折磨 决心学医为母治病
今年73岁的张友兴从1970年开始就离开家人,只身驻守在万源市虹桥乡三岔河村卫生站,行医乡间已45载。因一次工伤,右腿骨折,需长年拄着拐杖,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拐杖医生”。
近日,记者来到三岔河村,远远看到一位老者躬着背出没在一片菜地里,村主任王绍平介绍说:“那就是张友兴。”
走进张友兴的“办公室”,斑驳的土墙上挂满了锦旗及各种规章制度,中、西药品整齐地放在药橱里,一张木桌,几把木椅。王绍平说,因村里资金紧张,三岔河村卫生站目前租的民房,每月乡卫生院补助1000元左右,条件较差。当记者惊讶于73岁的张友兴甘愿只身驻守在此时,张友兴说:“我这辈子就会点医术,趁现在身体还行,只想为村里人做点事。”
“学医缘于母亲的病。”张友兴说,在他小时候,母亲得了早期大骨节病,常年疼痛,很难找到医生。看到母亲痛苦的样子,张友兴决心学医,发誓要治好母亲的病。从卫校毕业后,张友兴细心地为母亲用药,并辅以针灸、拔火罐、按摩,最终母亲的病痊愈。从此,张友兴除了干农活,还成了村里惟一的赤脚医生。
1970年,张友兴得到村里的推荐,被虹桥乡卫生院聘请为乡村医生。成为乡村医生后,张友兴先后参加了4次研修和多次培训。因村里有几位老人得了眼病,张友兴便自费到陕西学习眼科,并得到了甘肃陆军医院退休老中医唐登高的指导。
“我这双眼全靠张医生。”永宁乡玉家坝村的袁李霞早年得了内障眼,眼球外突,疼痛难忍,曾到多家医院都没治好,后经张友兴中西结合医治,最终重见光明。同是该村的袁李先老人得了睫毛卷突,俗称“乱剑射珠”,也是张友兴为其手术后,才恢复了健康。
■两次突遭意外 放不下村民及时返岗
张友兴生平两次离岗,一次因为滑坡,房屋被毁;一次因为骨折,住院治疗。
2007年6月24日,大雨导致滑坡,不但冲毁了张友兴的房屋,还损毁了田地。在政府的帮助下,张友兴一家搬迁到竹峪镇居住,但他放心不下三岔河村的村民。“现在在家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生了病,行动又不方便,我不守在卫生站怎么行啊?”在镇上不到一年,张友兴又回到三岔河村。
2013年6月14日,本是个平常的日子,看到村卫生站的药品不多,张友兴便早早起床,背着背蒌赶往乡卫生院取药。回家途中,天下起小雨,张友兴急着赶回家,却在离卫生站几米处的斜坡上摔了一跤,药瓶撒落一地,张友兴捡拾药瓶时,不料脚下踩空,又摔了一跤,顿时疼痛难忍,他强忍着剧痛把药品背回卫生站。第二天到镇上检查才得知小腿粉碎性骨折,现在张友兴右小腿还钉着钢板,出行必须拄着拐杖。
“我们以为张医生会到镇上养老,再也不会回来,可3个月后,张医生又回来了。”村民熊章兵感慨地说。
■拄着拐杖问诊 村里留守老人孩子的依靠
“村里有了张医生,我们老年人也就有了依靠!”前来就医的范从蓝笑着说。
67岁的范从蓝,早年患上支气管炎,曾四处医治,效果一直不太明显。去年10月,范从蓝病得厉害,躺在床上不能动。接到电话后,张友兴拄着拐杖、忍着腿痛走了5里路,来到范从蓝家,不仅为其输液,还配了几副中药,如此往返7天,范从蓝的病情终于得到好转。如今,范从蓝从家到卫生站来回步行都不成问题。
据悉,被大山环绕的三岔河村,距离万源县城50公里,全村850人中,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小孩就占650人。
“村里人的电话号码我这都有,开了药,疗效如何,都要挨个打电话询问。”翻开张友兴的笔记本,记者看到密密麻麻全是记的电话号码。
(魏莉 本报记者 向也)
新闻推荐
达州市通报5起“四风”典型案件 公款组织80余干部丽江大理旅游 江阳乡党委书记被免职
公款组织80余干部丽江大理旅游 江阳乡党委书记被免职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