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涂:壮岁上巴蜀,失计自伤春

华西都市报 2021-03-08 04:36 大字

崔涂像。

□许永强

已是腊月初五,往年这个时候唐朝都城长安城里,已经有了过新年的迹象。但 广 明 元 年(880 年)的腊月,长安城里却满是肃杀之气。

这年腊月初四,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攻下华州后,直抵长安。唐僖宗惊慌失措,初五(881年1月8日),他带着宦官田令孜和妃子等仓皇逃奔成都。

这场爆发于唐末的起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同时也让为求取功名的诗人崔涂开启了三年的蜀中羁旅。

崔涂为了实现理想抱负,万里入蜀觅举,他满怀对家乡的思念,在辗转漂泊羁旅的路途中,尤其在落第失意和与友人告别时,崔涂最强烈的情感就是漂泊的孤苦与思乡。客居蜀城,诗人身边没有亲朋好友,落第后连个倾诉苦闷心绪的对象都没有,只能自己看着满眼的蜀城春色暗暗伤心。

海棠花底三年客

崔涂(847年—?),字礼山,江南东道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县)人。他擅长通过描写所咏之物的处境来寄寓内心的情思。他的名篇《孤雁》(二首),历来受到诗歌选评家和学者的重视,他还因此两首诗而得“崔孤雁”的美名。

《孤雁·其一》:“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孤雁·其二》:“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借失群的孤雁寄寓自己羁旅漂泊、孤独无依、愁闷迷茫的心境。

第一首,诗人描绘了孤雁的处境和孤飞时紧张、无助的心情:在湘浦之地,日暮已至,落单的孤雁正在愁闷如何飞越万里,为了自卫自保只能衔芦而翔。归途遥远,栖息之地是荡着波浪、映着寒月蒲草的池塘。不知道远在天边的伴侣什么时候能停止飞翔,驻足在平原草地上栖息?

第二首为崔涂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形单影只的孤雁所处的暮雨寒塘、暗云冷月的处境以及孤雁谨慎、惊恐的心理来影射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崔涂一心一意追求科场功名,但由于处在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军阀割据的动乱中,唐王朝的江山在风雨飘摇中日渐倾覆,社会的不安定更增加了文人举业的艰难程度。崔涂一生不止一次落第。他在《上巳日永崇里言怀》写道:“未敢分明赏物华,十年如见梦中花。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抒发自己在长安困于举场数载仍一无所获的失落和感慨。

中和元年(881年)正月,唐僖宗出逃成都后,在成都四年零两个月举行了三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这让为求取功名辗转羁旅各地的崔涂看到了希望,写下了《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欲怆峨嵋别,中宵寝不能。听残池上雨,吟尽枕前灯。失计方期隐,修心未到僧。云门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中和元年(881年)秋,尝尽了漂泊流离之苦的崔涂从湖南溯江入蜀觅举,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治理国家的理想抱负。

然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得晚唐的举场形势更为严峻,朝中的很多职位都被朋党及权势贵族把持,再加之科场风气败坏,出身寒微的崔涂要想及第更是难上加难。

崔涂在成都连续参加了三次考试均未及第,中和四年(884年)秋,诗人离蜀东归。他在成都写的《海棠图》:“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见海棠花盛开。却向江南看图画,始惭虚到蜀城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在蜀中三年伤感、失落、孤独和愁闷的生活。

蝴蝶梦中家万里

在辗转漂泊羁旅的路途中,尤其在落第失意和与友人告别时,崔涂最强烈的情感就是漂泊的孤苦与思乡,典型代表作是其入蜀途中恰逢除夕写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除夕本是家人团聚一起辞旧迎新的节日,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异地他乡,在下雪的寒夜孤独地思念故乡。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与僮仆更加亲近,明天就是新的一年,可是等着诗人的依然是遥远艰险的漂泊之旅。

到达渠州(今四川渠县),已是第二年春天,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万里入蜀觅举,崔涂远隔家乡,满怀对家乡的思念,作了《渠州冲相寺题名》《春夕》。在今天的冲相寺(唐属渠州,今广安市广安区肖溪镇)定光岩石刻中,还有《崔涂题名记》:“中原黄贼扇乱前进士崔涂避地于渠州春日独游冲相寺由此闲眺翌日北归”。

在崔诗中,《春夕》属上佳之作:“水流花谢本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不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春水流去、春花凋落都是无情的表现,因为它们可以像春风一样过楚城,而诗人却只能羁留于此。诗歌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和对比,创造曲折幽深的情境,虚实相生,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突出表现了愁苦的思乡之情。由回忆在故园读书的情景转向如今满镜花发的现状,表达了对回归故乡的深切渴望。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穿越到唐朝,在春天,看到一个孤独的诗人满怀对家乡的思念,在冲相寺内踟蹰吟诗。

作于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的《过长江贾岛主簿旧厅》:“雕琢文章字字精,我经此处倍伤情。身从谪宦方沾禄,才被槌埋更有声。过县已无曾识吏,到厅空见旧题名。长江一曲年年水,应为先生万古清。”言明自己身处苦吟诗人贾岛旧厅时倍感伤情,感叹贾岛被贬至此且诗才被埋没,还感慨人去厅在,世事浮沉。诗人倍感伤情是因为他在贾岛的境遇中找到了共鸣,他觉得自己和贾岛一样,满腹诗才都无处可施,有理想抱负却不得志,字里行间展现出自伤又自怜的无奈与慨叹。

中和二年(882年)春,崔涂在成都参加第一次科举落第,有感而发《蜀城春》:“天涯憔悴身,一望一沾巾。在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怀才皆得路,失计自伤春。清镜不能照,鬓毛愁更新。”客居蜀城,诗人身边没有亲朋好友,落第后连个倾诉苦闷心绪的对象都没有,只能自己看着满眼的蜀城春色暗暗伤心。忧愁的是镜中发现又有白发生出,内心的苦闷、失落、压力只能独自排遣。整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虚写处在这种压力下的联想景象。诗中用“有芳草”和“无故人”形成对比,一“有”一“无”,更突出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岁寒应识栋梁材

位于成都西门金花桥侧的净众寺是崔涂在成都的居所。净众寺内松柏高大苍翠,想到自己不远万里入蜀参加考试,崔涂借吟咏古松的苍翠挺拔、不屈不挠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写了《题净众寺古松》:“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诗中除了咏叹松树的坚韧挺拔外,更寄寓了“岁寒应识栋梁才”的美好期许,期待自己也能像眼前坚韧挺拔的松树一样,即使现在的苍翠被暮色掩盖,有朝一日还是会被赏识、被当成栋梁之才来重视。

唐朝文人多有寄居佛寺的经历,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社会习尚。文人或短期寄宿、以寺院为逆旅,或长期寄居、以寺院为习业之所。寄宿寺院,在唐朝是大多数文人的选择。无亲无友的崔涂入蜀,一路上都是寄宿寺院。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就寄宿在鹤林寺,并作《秋宿鹤林寺》:“步步入林中,山穷意未穷。偏逢僧话久,转与鹤栖同。烛焰风销尽,兰条露湿空。又须从此别,江上正秋鸿。”从崔涂在彭州作的《秋宿天彭僧舍》《秋夜僧舍闻猿》也可知道他宿在寺院里。

正因寄宿寺院,在成都孤独一人的崔涂结交了不少僧人。《秋夜僧舍闻猿》:“哀猿听未休,禅景夜方幽。暂得同僧静,那能免客愁。影摇云外树,声褭月中秋。曾向巴江宿,当时泪亦流。”诗人秋夜借宿在天彭僧舍,与僧人夜话身世理想和心中不平之事,两人惺惺相惜,情谊深厚。《寄青城山颢禅师》:“怀师不可攀,师往杳冥间。林下谁闻法,尘中只见山。终年人不到,尽日鸟空还。曾听无生说,应怜独未还。”诗人描述了青城山幽深、僻静的环境,表达了对颢禅师的想念及敬仰之情。

李明府可能是崔涂在成都认识的一名官吏。崔涂在离蜀三年后和他相逢,作《途中感怀寄青城李明府》:“鳞鬣催残志未休,壮心翻是此身雠。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耕钓旧交吟好忆,雪霜危栈去堪愁。如何只是三年别,君着朱衣我白头。”诗人描写了眼前寒冷雪夜的景象,回忆了与李明府一起耕钓、吟诗的场景,感叹分别三年后自己仍然没有取得功名,而昔日朋友已经“着朱衣”。崔涂在诗中表明自己依然持有雄心壮志,依然发愤图强。

中和四年(884年)秋,崔涂离开蜀地东归,在嘉州(今乐山市)作《秋日犍为道中》:“久客厌岐路,出门吟且悲。平生未到处,落日独行时。芳草不长绿,故人无重期。那堪更南渡,乡国已天涯。”在夔州作《巫山旅别》和《江上旅泊》等诗。光启元年(885年),崔涂回到长安,继续在应举的路上奔波。

光启四年(888年),崔涂登进士第,此时已经41岁。及第之后的踪迹几乎不见史籍确切记载,从他的“此去如真隐,期君试一瓢”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已经有归山隐居的想法。在《南山旅舍与故人别》“病知新事少,老别旧交难”可知,崔涂此时已经年老,因避战乱,在长安终南山与故人告别后,“老大游陇山”了。

新闻推荐

“跑河南”那些往事

那些年,“跑河南”这几个字是一句流行语,在川东地区比较流行,后来甚至许多四川人都会说这句话。“跑河南”原本是一个中性词...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