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巴人城址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入选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昨日,一年一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宣布了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渠县历史博物馆承担的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名列其中,另五项分别是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这是四川渠县城坝遗址第二次获奖,去年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四川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曾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与古巴国“賨人”有关
据悉,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目前尚存的历史最早、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由城址区、津关区、一般聚落区、窑址区、墓葬区、水井区等部分组成,出土遗物1000余件,初步构建了遗址自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年代序列。2014~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渠县历史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已清理各类遗迹438处,出土大量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遗物。2017年发现的渠县城坝“宕渠城”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与巴国中重要民族——“賨人”有关的城址。
找到秦汉宕渠城的文字证据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所副所长陈卫东介绍,长期以来,因战争、生产、生活等原因,汉晋时期的城址消失在历史迷雾中。2017年2月至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渠县城坝遗址进行第四次年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通过对郭家台城址南墙发掘及解剖,基本弄清了城墙结构及夯筑方式,也证实了城墙至少经过两次修建,东汉时期经过增修,与汉志等文献记载可相印证。在城墙内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代遗物,其中一件“宕渠”的文字瓦当,是城坝遗址作为秦汉“宕渠”城最直接的文字证据。
记录郡县管理和民众生活
城坝遗址中发现的郭家台城址由壕沟、城墙、城门、大型建筑、街道、车辙、窖穴、灰坑等组成,为汉晋城址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处于渠江右岸的津关遗址是国内目前仅见的水路关口遗迹,对于了解汉晋帝国的水路关口具有重要意义。“宕渠”文字瓦当及竹木简牍的出土,为全面了解汉晋时期对郡县一级的管理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提供了新材料。在城址外西南一处小山岭,约15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水井遗迹6处,除J6为陶圈井外,其余皆为土井,其内出土大量汉至魏晋时期陶器、瓦片残片,为探寻遗址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城址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通过近几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城坝遗址的年代为战国晚期至六朝时期,其中以两汉时期的堆积为主,而两汉时期的遗存,尤其是墓葬遗存,包含有大量的移民文化因素。这为进一步廓清晚期巴文化如何融入汉文化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帮忙贷款村委不还,他将被列为“失信人员” 村委会:节省办公经费还清贷款
2010年,渠县贵福镇洞子村8组村民何国华经人劝说,答应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1.5万元,用于贵福镇圆井村硬化村道。“当时说好的...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