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中彰显军人血性 □本报评论员
距离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仅剩下4年时间,越往前走,挑战越大、“硬骨头”越多,我们面临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艰巨战役。赢得这场战役,军人勇于担当。渠县名退伍军人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带领农民脱贫攻坚卓有成效,不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奋战其中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新标杆。
血性,是军人永远的底色。渠县退伍军人为什么能够成为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因为在他们身上,既有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光荣传统,又有只讲任务、不讲情面,敢于较真、勇于碰硬的求实精神,还有迎难而上、不畏艰险、雷厉风行、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这些都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必须具有的素质。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过“军人经历”,他们经过军营的淬炼,具备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能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独当一面开创新局面的基本素质,而与乡亲父老天然的感情,又使得他们能够全身心为之付出。可以说,让退伍军人在脱贫攻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一定有助于我们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
退伍军人在脱贫攻坚中的务实苦干,树起了作风的标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尽管我们从总体上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和成效,但也要看到,“抓而不实、扶而不准”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干部的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感不足、作风上飘浮有关。例如,一些地方仍满足于定指标、发文件、提要求,按老套路出牌,缺乏贴近实际的管用的脱贫措施;还有一些地方抓脱贫前松后紧,临近考核验收才“打急抓”。诸如此类问题,必须切实纠正。如何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执行力,把各项脱贫攻坚举措落实到位,退伍军人的参与以及他们所彰显的精神与作风,足以成为一面镜子,激发人们迸发血性、增强斗志,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克难奋进。
“疾风知劲草”。退伍军人们的实践也提示我们,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应该大胆地让那些踏实能干、能打能拼的实干家们顶上去。在脱贫攻坚中,只有把抓落实、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让能者上,为能干者提供舞台,这样的用人导向方能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证。
新闻推荐
■《11岁孤儿上学难》追踪 新学期第一天 本报记者送小兵入学
渠县11岁孤儿小兵上学面临难题,经本报牵线搭桥,得到达州巨全双语学校、达川区蓝天小学两位好心校董的资助,终于圆了上学梦(本报曾连续报道)。昨日是新学期第一天,在记者的陪同下,小兵来到达川区蓝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