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口述 留存精彩非遗记忆

四川农村日报 2016-11-24 10:20 大字

阿坝州开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资料图片

省“非遗”中心在渠县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资料图片

名词解释

口述:指口头叙述,是一种搜集、记录历史的方法。口述内容往往是当事人亲身经历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情感性,更容易打动人。同样的经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能让角度更加多变,从而丰富我们对历史的感知。□本报记者 张立峰

今年上半年,省文化厅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开了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为的是防止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人走技失”。

多年来,非遗传承人老化一直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一大难题。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岁的已占到50%以上,记录工作已刻不容缓。口述,就是一种较好的传承方式。

怎么记录,记录什么?近日,记者走访相关人士进行了了解。

今年5月5日至6日,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在成都开班。这个由省文化厅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四川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培训班主要研究如何传承7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中的技艺。

培训班结束后,从今年5月至9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四川省记录在案的1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展开了抢救性记录。据记者了解,这10位非遗传承人之前已经入选了文化部确定的首批300人“抢救名单”。他们分别是四川扬琴传承人徐述、蜀锦传承人叶永洲、成都糖画传承人樊德然、羌年传承人王治升、羌绣传承人汪国芳、三汇彩亭会传承人王安大、四川竹琴传承人张永贵、得荣学羌传承人格玛次仁、藏医药传承人格桑尼玛、四川清音传承人肖顺瑜。

截至到2013年,文化部已经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1986人。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35人去世,其中就有成都糖画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樊德然。“300人的抢救名单也分散在4个批次里。”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林彤告诉记者,这些传承人年龄大多在70周岁以上,他们将被优先记录。此外,不满70周岁却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将被优先记录。

“虽然樊德然已经去世,但我们已对其徒弟、家人进行口述实录、技艺拍摄等,以保留记录。”林彤表示,这一次的抢救工作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记下这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

林彤还告诉记者,目前省内还启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保护抢救试点工作,具体内容正在商讨之中。

同步阅读

“成都大家”项目启动

文艺大家走进网上博物馆

本报讯 11月15日,“成都大家”口述历史博物馆线上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从在成都生活、工作的省级以上专业协会会员之中,筛选60岁以上的艺术家或者成绩突出的中青年艺术家拍摄纪录片,涵盖作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曲艺家等多个类别,邀请他们回忆成长故事,讲述创作经历,以及与成都这座城市的血脉联系。

四川本土文艺大家人才辈出,巴金、李劼人、张大千、陈子庄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成绩举世瞩目。但近年,“著名表演艺术家庞学勤辞世”“四川金钱板艺术家邹忠新因脑梗辞世”“著名诗书画家吴休先生因病辞世”等消息让人痛惜。如何趁艺术家在世的时候抢救其文艺记忆?

据该项目负责人赵剑锋介绍,他们计划拍摄150位艺术家的口述史,目前已将李树荣、流沙河、海梦等艺术家纳入首批拍摄计划,将于近期开始拍摄。在他看来,抢救文艺大家的口述史刻不容缓。早在项目筹备期间,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张素煊、著名作家周伦佑相继辞世,令人扼腕。“我们在叹息之余不断反思,加快了对在世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的记录。为了让纪录片更贴近生活,我们还将采访艺术家的亲人、朋友、同事,还原一个真实、多面的艺术家。”

据悉,“成都大家”口述历史博物馆的亮点之一,就是分为线上、线下两个板块。目前网上博物馆已初步搭建完毕,预计12月底正式上线。届时,网友可以通过网络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零距离”接触,欣赏他们的作品,从影音资料中理解他们的艺术人生。而线下的实体博物馆也在筹备之中,预计2018年正式对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新闻推荐

廉租房乱象亟待治理

□周兴华(什邡)9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对四川省渠县公租房乱象的调查报告。2012年渠县后溪社区的公租房陆续投入建设,该县龙凤乡娱乐村党支部书记陈以朋看到公告后,萌生出一个快速赚钱的歪点...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