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推进*** “第一书记”很给力

攀枝花日报 2016-12-28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铭 特约通讯员 滕德银

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如何在推动***中发挥好突出作用?仁和区的名“第一书记”,从“三个给力”入手,找到了发挥作用的“金钥匙”,在推动***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建给力 统领***

仁和区的“第一书记”们到村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党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从未放松过。

年8月,徐承来到平地镇辣子哨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在近1个月的调查研究中,他发现辣子哨村的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没有发挥好,“不给力”的党组织和党员,成了制约该村发展的一大短板。

“在村两委委员中,有的同志团结队伍的能力差,担当精神差,和群众的密切程度差,执行镇党委的决定差。这样的村党组织和党员,怎么能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呢?”徐承在调研报告中这样分析。

怎么办?徐承有针对性地将“三会一课”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紧密结合起来,一年多的时间,让村党组织和党员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岁的村民李应红是入党积极分子,如今,她正在大力发展林下养鸡项目,走上了“党支部+专合组织+贫困户”的发展之路。

辣子哨村党总支书记纳明付说:“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我的观念大变样,思路更开阔了。党员不仅要通过努力率先致富,还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务本乡大火山村“第一书记”陈天锐说:“党建工作出生产力,不抓好党建,经济发展就会后劲不足。党员和群众团结一心,发展经济上才能形成合力。”

在大火山村,陈天锐抓党建烧了“三把火”,从统一思想,到提高认识,再到带动群众,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好了,让这个省级贫困村逐渐“火起来”,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

项目给力 推动产业发展

“第一书记”在贫困村,如何找准工作重点?发展经济当然是头等大事。在产业发展上,仁和区的“第一书记”们坚持用项目做引领、强支撑,使得每个贫困村都有了给力的项目。

“现在我晓得了,种植果树要懂科学,才能挣更多的钱。梨树地里千万不能栽玉米,新栽的小树上挂的果子必须尽早摘。这是‘红梨书记\’请来的专家教的。”大龙潭乡大龙潭村村民郑红云家中已经种植了5亩红梨。他所说的“红梨书记”就是该村第一书记罗国祥。在罗国祥的带领下,今年全村种上了亩红梨。如今,红梨产业已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一大希望。

“种植烤烟多年,但没有形成气候,群众积极性不高。海拔正好处于米的芒果种植高度临界点,连年遭遇霜冻,果树死了不少。”为了找准产业,罗国祥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外出取经,邀请专家把脉,反复讨论,前后历时两个月,最终敲定发展红梨产业。

大龙潭乡干坝子村的“第一书记”刁炜,因为在村里着重实施了3个项目,并开始见效,被群众称为“项目书记”。这三个项目是:深打“脱贫桩”,用“基础设施”项目脱贫;琢磨“产业路”,用“珍珠产业”项目脱贫;摒弃“等靠要”,用“思想觉悟”项目脱贫。

大龙潭乡党委书记赖云平说:“脱贫不是没有路,而是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刁炜同志用的项目‘三板斧\’,不仅砍得好,还砍得准,群众很满意。”

实干给力 将蓝图变为现实

贫困村的发展规划再好再科学,蓝图要变为现实,关键还是一个“干”字。仁和区的“第一书记”们用心、用手、用汗水,将蓝图变为现实,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去年,马书记多次奔走,向市安监局争取到万元资金,为大箐组修建了一座提灌站。今年,马书记多方协调,向市安监局、区人大、区发改委、区法院等单位争取到资金对口帮扶贫困户,还将村里的村道、产业道路、水库、拦水坝、沟渠等基础设施纳入今年的建设计划。有了这些基础设施,今后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了。”在大田镇乌喇么村,村民殷加友、艾芝银、张作云、汤洪新等人说起“第一书记”马曾燕,赞许有加。

去年以来,大田镇的乌喇么村共修建了4个提灌站、多口小水窖,全村硬化道路公里……这些,都与马曾燕的努力分不开,因为做事干练、实在,村民们都叫她“女汉子书记”。

“道路、水池这些基础设施到位后,产业发展才有基础。”在马曾燕看来,要把基础打牢,党员干部就应该带头干。

在大龙潭村,罗国祥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为了发展红梨产业,带着台挖掘机一起在地里开槽,足足干了多天才回家1天;在大火山村,陈天锐时常戴着草帽,背着挎包、水壶,手里拿着笔记本,在田间地头和村民拉家常、谈生产……除了他们,张菲菲、张泽周、张宁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第一书记。他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带领贫困村的群众们挖掘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新闻推荐

第三届“创青春”达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落幕

四川经济日报达州讯(记者邹辉)11月7日晚,由共青团达州市委、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等13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创青春”达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隆重举行。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主办单位、协办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