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文艺工作又一个春天 12月28日,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分组讨论会上,文联各界代表积极发言、热烈讨论。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 12月28日,省作家
——摘自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杨琳 何浩源 本报记者 吴晓铃 肖姗姗
月日,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四点希望\’内涵深刻,饱含着对文艺工作的期许,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与会的四川文艺家、作家们纷纷表示,要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投身于时代和人民之中,迎接四川省文艺工作又一个春天。
热词
文化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坚守文艺理想
文化自信,成为代表们提及的高频关键词。
省美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梁时民激动地说:“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文艺工作者没有理由无动于衷。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坚守文艺理想,才有动力积极讴歌人民、勇于创新,才能不辜负于时代。”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对文化自信深有感触,“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我们的文艺作品就不敢引导、只知迎合。如今各种娱乐化、表层化、庸俗、低俗的作品,稀释了审美价值、思想含量。文艺,绝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
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阿来在分组讨论中深入阐述了“文化自信”。他认为,文学工作者应对自己的身份有认同感,“我向来反对作家们抱怨文学边缘化。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这样说就是对自己从事的文学不自信,缺乏自尊。对于‘文化自信\’,不仅从理论上认可,还要从情感上认同。作为身处文学大省的作家们,更应该做到‘文化自信\’。”
省作协会员、渠县作家协会主席李明春说:“时逢盛世,文艺复兴,文人有责。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应立足生养自己的故土,为家乡、为父老乡亲留下自己的笔墨。”
热词
同频共振
为时代抒写助力治蜀兴川
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动力源泉。“希望大家始终与全省中心大局同频共振,做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实践者”的期许,令参会代表尤为振奋。
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旭东说,“以前粤语歌风靡全国,近年东北小品屡屡登上央视,都极大宣传了地方特色文化。我师父李伯清的方言散打非常接地气,很多年轻人也非常喜欢。说的是方言散打,抒写的是时代。”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说,在振兴川剧的大背景下,川剧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四川、宣传四川,“除了大家喜欢的变脸吐火,川剧的文学、唱腔、舞美以及各种表现形式独有特色。我们每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都让当地观众感受到四川传统文化之美。近年我们到学校社区进行演出,也非常受欢迎。真正走近群众才发现,老百姓并非不喜欢川剧,而是我们走近百姓还不够。”
李明泉说,四川不乏川军抗战、抗震救灾、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等题材,如果我们无视巴蜀文化的底蕴,艺术空间就会越来越窄。文艺家不能关起门来写作,不能孤芳自赏。近年来四川灾区和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川人治蜀兴川的好题材。我们应该深入其中发现感人的故事和人物,创作与时代接轨的文艺作品。
热词
要接地气
以人民为中心艺术才更有生命力
“文艺作品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我十分赞同。”省作协会员、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雷蕾是一位年轻的网络作家,“在新媒体时代,所谓的网络大V拥有很多年轻读者,一言一行都有很大影响力。我们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低级趣味题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王雪珍深有感触地说,“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多年的创作实践证明,不深入群众、不接地气,就不会在情感上和人民群众相融合,也就不会有创作的灵感和真实的感动。”
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敖昌群透露,去年以来,省文联广泛动员省内外音乐家共同参与“唱响四川——百姓喜爱的歌曲”音乐创作工程。“这些歌曲在网上由网友投票时,大家非常踊跃,最后获奖的是鲜活、生动、反映时代的作品。”梁时民、张旭东等艺术家曾多次参加百名艺术家重走长征路、文艺扶贫采风创作惠民演出活动。张旭东说,“在黑水、松潘等地的演出,有观众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演出结束后还专门到后台感谢演员,让我们非常感动。人民需要艺术,我们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才会更有生命力。”
新闻推荐
□赵国洋特约通讯员吴涛他是一名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泥腿子”,党的理论政策通过他的宣讲,变成了群众喜听爱听的“家常话”,久而久之,他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李铁嘴”——他,就是渠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