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走失 两任养父 渠县男子想回达城老家 “我记得父亲叫王云,母亲叫李先苏”
[摘要]“我记得父亲叫王云,母亲叫李先苏”
本报讯 在别人眼里,今年40岁的王刚过得还不错,头脑聪明,加上是位木工,在沿海城市工地做包工头,虽然赚不了大钱,但不缺吃穿。但在王刚心里,一直隐藏着一件不为工友知道的事,即是5岁那年,他在达城铁桥(今通川桥)下走失了,后被养父收养,现在养父去世,他一个人特别孤独……
5岁离开父母
据王刚回忆,1981年,那时他大约5岁,跟着父亲出门买东西,在达城铁桥下和父亲走散,之后一直在桥下哭泣,直到晚上父亲也没有再出现。“当晚天黑时,一位中年男子见我在哭泣,便把我带上汽车领回了家,他成了我的第一任养父。”王刚回忆,在他读一年级的时候,一位不认识的男子说要带他去找亲生父母,他就跟着走了。
“有天晚上,我正要睡觉,突然听到带我走的男子和另外一个人的谈话,说是要把我带去另外一个地方,双方好像在谈价格。”王刚说,听到对话后,他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立马从窗户爬出去逃跑了。跑了一整晚,王刚来到了渠县三汇镇的一个铁路口。
感谢养父恩情
“天亮时,我又累又饿,就坐在铁轨上休息。不知过了多久,一位杀猪匠经过铁路口,问我为什么坐在这里,我没有回答,对方估计我是走失的,想领养我但又担心我是哑巴。”王刚告诉记者,当时他实在太饿,想和杀猪匠一起走,就开口说话证明自己不是哑巴。之后,杀猪匠成了王刚的第二任养父。
杀猪匠家里并不富裕,但所有好东西首先都是满足王刚,对此,王刚特别感谢第二任养父。“他为了我一直都没有结婚,还送我读书,教我做人,让我学手艺当木匠。”王刚说,养父对他非常好,以至于养父在世时他从未想过要找亲生父母。2005年,王刚的第二任养父去世。
希望和家人团聚
为了生活,王刚外出打工,凭着娴熟的技术和聪明的头脑,很快成为了工地上的包工头。“白天我在工地指挥工人干活,虽然累点但很充实,到了晚上,回到家里,没有人陪我说话,陪我吃饭,我感到非常孤独。”王刚坦言,在好朋友的开导下,他想到寻找亲生父母。于是在网上搜寻寻亲信息,了解到宝贝回家网站后,便将自己的信息登在了上面。
“我记得我的父亲叫王云,母亲叫李先苏,大哥叫王强,二哥叫王军。”王刚说,不管当年走失后父亲是否找过他,他都不介意,现在他只想知道两位哥哥过得是否安好,父母是否健在,想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本报记者 汤艳燕)
新闻推荐
提到箭亭子,现在很多年轻人也许不知道;提到吃牛排汤锅,吃串串,都是说南门口走起。渐渐的,箭亭子,这个老旧的称呼逐渐淡出达城人的用语,被“南门口”和一些有特色的招牌所替代。殊不知,这里竟然是几十年前...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