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召回“第一书记”之余更应加强培训

四川日报 2016-01-08 08:46 大字

□本报记者 袁婧

去年底,为了强化贫困村“第一书记”的选派管理,达州相继召回、调整履职不力的241名“第一书记”,同时增派了18名县处级以上干部挂职“第一书记”。召回在基层引起了强烈反响,但同时进行的专门针对“第一书记”的业务培训却鲜有人关注。

记者认为,既要让督察召回形成监督,又要用培训引导提高能力,才能让“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真作用。

召回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其初衷是为了避免“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让扶贫脱贫真正落到实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第一书记”入驻贫困村首要面对的就是群众的信任问题。如果抱着“镀金”或者偷懒的想法,这样的“第一书记”连信任关都过不了,如何开展具体工作,召回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更重要的是,召回体现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理念,不仅让未被召回的“第一书记”自加压力,而且也给舍不得派骨干、派主力的帮扶单位敲响了警钟。

然而,有些被召回的“第一书记”履职不力,可能并非主观不努力,而是对农村实际情况不了解、对产业不熟悉等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召回只是手段,让贫困村的群众真正脱贫才是最终目的。正是意识到前期督察中发现的问题,达州在进行召回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引导,编发小册子、集中学课程……据记者了解,渠县还专门开展了针对贫困村“第一书记”的电商培训,培训之后就有人真正帮村民把柑橘拿到网络上去销售,为贫困村村民增收脱贫。

召回相当于给“第一书记”念了“紧箍咒”,培训又让“第一书记”备上了储备粮,既要有硬性的制度建设,又要有软性的后台支撑,才能让“第一书记”们化压力为动力,实实在在投身脱贫攻坚中。

新闻推荐

真情化解千千结——记渠县静边司法所所长王国韬

本报记者谭别林文/图纠纷调解现场,他是折冲樽俎、口若悬河的“辩士”,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化矛盾于无形;普法宣传现场,他是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名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法治的种子播种到人们的...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