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瑞:书写人生 活出精彩
2018年底,一本全面描写达州老城街巷,史料详实的专著《达州老城记忆》出版了。书中记叙了达城老街老巷的历史变迁,展示了达城广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穿插不少名人轶事、民俗风情,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文化界人士和达城老居民的广泛关注。一页页的文字仿佛翻开了一个个尘封已久的往事,唤醒了远逝已久的记忆。这部书的作者名叫郑景瑞,一位为自己而活的达州本土知名写手。
少年时期他曾爱书如命
“之所以费心费力创作这本书,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那珍贵的记忆。而拥有这个记忆的不只是我本人,是世代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达城人,这本书就像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记载了过去难忘的瞬间和人们远去的年华。"郑景瑞说道。
郑景瑞已过花甲之年,今年六十有三,达川区安仁乡人,对于文学的爱好,还要从他学生时期说起。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困,没有条件看更多的书,他就到处借书看,四大名著被他翻来覆去看了个遍。特别是《三国志》这本书,全是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是竖排版,连老师都看得费劲,可嗜书如命的郑景瑞硬是逐篇逐条仔细看完,不懂的还到处查阅资料,直到自己完全看懂。郑景瑞买的第一本书是《新华大字典》,这本在民国时期出版的书,不仅市面上不多见,而且还很贵,为了得到这个心爱之物,郑景瑞东拼西凑借钱把它买下来,自己却省吃俭用,吃了很久的稀饭咸菜。不过,这对当时的郑景瑞来说,只要精神食粮充足,又何惧肚子的饥饿。
有志青年 要让生活多彩
高中毕业后的郑景瑞回到家乡,他当过民兵连长,做过水库管理员,后来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又有文化,还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被乡里推荐进入当时的达县师范学校中文班学习,再次成为了一名学生。郑景瑞至今感谢对他影响颇深的三位老师,一位是教古典文学的老师,一位教现代汉语的老师,还有就是教他写作的老师,这三位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对郑景瑞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该学生“勤奋好学,是块读书的好料。"所以,对郑景瑞“开小灶"是常有的事,对郑景瑞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们的寝室堆放了各种书籍,就成了郑景瑞的书房,他可以随意进出,随意阅读。两年学习时间,让郑景瑞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写作能力也得到飞速提升。毕业的时候,恰逢当时的达县地区文教局需招一位写作能力强的男同志,郑景瑞在两千多名应届毕业生中成了这名幸运儿。
郑景瑞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了三十多年,从一个普通职员一直做到副县级干部,工作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还两次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可就在他的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他向单位提出了离岗待退的申请。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觉得人过中年后,有太多没曾尝试的生活吸引着我,所以想换一种活法。"郑景瑞说道。
晚年忙碌 唤醒达城记忆
离开单位的郑景瑞在民办学校干过管理工作,在房产公司做过顾问,虽然是给人打工,看似没有当公务员时的风光、稳定,但他对这种自由支配时间和生活的日子非常满意。也在那时,他心中一个由来已久的念头越来越强烈,那就是写一本书,一本关于达城老街老巷的书,作为一个在达城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达城人来说,他对这些老街老巷的名字以及背后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他想探个究竟。
最开始,郑景瑞感到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毕竟偌大的老城区,他必须每条街每条巷亲自走过。郑景瑞理清思路后,开始了他漫长艰辛的走访了解和记录。
为了如实记录每条老街老巷,每个单位景点,每个人物事件,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夏天,他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不耻下问,详细记录。在知情老人的院门外恭候归来,困了,随便找个地方稍微打个盹;饿了,找个小店简单吃点充饥了事。有一次,为了采访90岁知情老人,三次被老人的儿女拒绝,可是不甘心的他终于还是找到了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也被他这种执着的精神所打动。还有一次,也是因进院门被误当小偷,差点被扭进派出所。
整整三年时间,郑景瑞也记不清走了多少条街,问过多少人,也记不起吃了多少闭门羹。但同时,他也得到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18年底,《达州老城记忆》一书终于与大家见面了。书中主要反映的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初以前达州老城区的基本概况、街巷缘由、人文佚事、民风民俗、名胜风光、传说故事等。同时,配以图片特别是珍贵的历史老照片使之相互映衬,给读者以历史的真实感和视觉的冲击力。目前,这本《达州老城记忆》一面世就受到了文化界人士和读者的广泛关注。
“现在只是一个开始,达城还有许多值得追根溯源的老街老巷以及人文传奇,我会继续下去,我也找到了自己最开心的晚年生活。"郑景瑞笑着说道。
(达州新报全媒体记者谭勇)
新闻推荐
跑步一年瘦身40斤,揽获20多块马拉松奖牌 胖大叔“变形记”
奖牌一大堆跑步中的胡正飞今年42岁的胡正飞是达州跑团一名队员,目前担任着常规跑带队工作。他身材健壮、腿肌发达,一口气从...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