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 拓产业 搞旅游 花石岩村奏响脱贫攻坚“三部曲”
花石岩村修建的一栋栋农家别墅
铁山以西,距达城约40公里的地方,一个名为“花石岩村”的村子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曾想,三年前还是泥巴路、柴火灶、零产业的穷村子现如今成为了青花椒、无花果、青脆李、花卉等种植业基地和肉牛、淡水鱼等养殖基地,同时也是4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聚集地。
组组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人人有事干,这就是蜕变后的达川区龙会乡花石岩村。
完善基础设施
住行医教有保障
汽车行驶在花石岩村的公路上,平整的路面有的虽还未完成油面铺设,但畅通无阻。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朱毅介绍说,村里的公路硬化工程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目前,全村新修水泥硬化组道及产业道路11公里,共硬化道路28公里,通户公路实现全覆盖。
而在此之前,村里只有3公里的水泥路。“以前都是走的泥巴路,天晴的时候灰尘大,落雨天路又滑。现在路修好了,走哪里都方便。”村民吴仕明对记者说。
在离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一栋栋白墙灰瓦双层小洋房整齐排列,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我们的新村聚居点,一共修建了30套集农用、观赏于一体的新农村住房,村民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愿选择入住。”朱毅说。
明湖、镜湖、鸳鸯湖,听着来像是旅游胜地的观光景点,其实它们就位于这座小村子里。这三个湖水域面积共达60余亩,是三个蓄水量共计12万方的小型水库,它们与另外一个水库是当地的农田灌溉水源。
解决村里的入学、就医、用电、用气等问题,早在脱贫攻坚之初就被纳入该村的建设项目。如今,该村村小、村卫生室、村文化室相继建成投用,让村民“小病不出村、上学不出村”的梦想得以实现。
发展生态农业
激活农村经济效益
2013年9月,花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吴传全为该村引进一名业主投资500万元,在该村成立了达川区太吉种植专业合作社。四年下来,太吉合作社已在花石岩村投资1000余万元,承包明湖、镜湖、盘龙湖、鸳鸯湖搞清水养鱼,每年产值50万元;利用花石岩村的草食资源,建起了存栏200头的规模肉牛养殖场,每年产值达30多万元;流转土地700亩发展青脆李,预计年产值可达400万元。
生态农业在花石岩村的成功落地,给村民们也带来了收入。周万成是花石岩村的村民,2012年之前,他在广东务工,后来因为家里需要照顾,他便从外地回乡。最初的时候,他只能依靠种地维持基本生活。后来,村子里有了合作社,他每年通过土地流转能得到700多元收入,平时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年收入达2万余元。
目前,花石岩村培育青花椒100亩、无花果300亩、青脆李600亩、花卉100亩,以及桃树、梨树80亩和80余头肉牛养殖、30万条淡水养鱼,许多以前在外务工的村民都纷纷回乡创业。
壮大集体经济
村民持股增加收入来源
融入秦巴文化,打造秦巴民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并以此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花石岩村的又一重点发展方向。去年10月19日,该村集体产业——盘龙湖休闲农业开发合作社成立。
据朱毅介绍,该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融资、利润分红的经营模式,村委会投入资本金20万元,入股100股,成为最多的股东,并将所分红利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给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借资2000元入股,并按期分红,待脱贫后一年内归还本金;其他村民自愿入股。
“我已经投了一股,和儿子商量准备再买一股。”村民王兴尧告诉记者,儿子在广东打工,等村里旅游业搞好了就回来发展。
来农村看什么、耍什么是乡村旅游设计的聚焦点。围绕这一思考,该村建起了以“孝善、诚义、勤俭、智慧、崇文、尚武”为主题的秦巴主题走廊;邀请成都美院设计并制作出了孝善文化墙;打造了明湖、镜湖、鸳鸯湖、吊花石盘水库的“三湖一库”,供游客观赏垂钓。
2016年春节前夕,盘龙湖休闲农业开发合作社在花石岩村建起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乡村酒店。朱毅说,目前,花石岩村已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秦巴牛魂艺术园、秦巴民俗文化石刻园、秦巴民俗文化广场等多个园区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按该村旅游项目中期规划,预计2018年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达50000万元,参股村民人均将分得红利上千元。
□文/图 本报记者 刘苏颉
新闻推荐
中行达州分行员工获得重大疾病理赔款本报讯近年来,中国银行达州分行党委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注重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尤其是新一届党委班子组建后,将员工的诉求作为该行党委工作的目标,不遗余...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