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达川区:村镇交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四川日报 2016-08-12 07:22 大字

 一条路 方便一方群众 致富一方百姓

7月,行走在达州市达川区农村,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蜿蜒穿行在山丘,四通八达,格外让人赏心悦目。说起这几年的变化,群众感慨最多的莫过于出行条件的大力改善。一条条通乡畅村的水泥路,不仅是方便群众出行的“便民路”,更是农村和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脱贫路”“致富路”。

2013年撤县设区以来,达川区围绕以“县乡道路为网络、村社道路为延伸”的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作用,新修村社路、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优化主干道,掀起了农村公路的又一轮建设热潮。目前,达川区成功实现100%的乡镇通油(砼)路,100%的建制村、86%的社通水泥路,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0459公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区)的前列。

□郑川/文 胡小倩/图

谋求跨越打响交通大会战

达川区西部,香隆乡。这里山岭纵横,有“六梁七沟”之说,6个村、1个社区、61个村民小组散布其间。说起两三年前的出行状况,村民是连连摇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乡里办个事,往往要耗去村民大半天的时间。交通不畅,是多年来制约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村民感到最窝心的事。

香隆乡的交通状况,是达川区农村公路建设长期滞后的一个缩影。尽管前些年来达川区交通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群众出行难在全区大多数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有的乡镇还非常突出。正因为如此,在区委一届一次全会上,达川把加快交通大发展纳入了“五区目标”,力争到2017年底,构建起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国省道路为重点,区乡道路为网络,村社道路为延伸的“四横六纵”交通大格局,实现区镇“一小时交通经济圈”。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达川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交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交通大发展的决定》,明确系列目标任务和具体保障措施。《决定》还明确了从2014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万元的交通发展资金。

由此,一场空前的交通大会战在达川区全面打响。

农村公路建设是这场交通大会战的重中之重。除了《决定》,达川区先后出台了《达川区农村社道建设的实施意见》《达川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管理实施办法》《达川区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进行任务分解和细化。为了加大对偏远村社的扶持力度,区委、区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中拿出资金880万元,用于解决全区8个特困村村道建设,全面消灭硬化“空白村”。

在实施过程中,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先后深入第一线,研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多次召开全区农村公路村社道路建设现场推进会。

区交通运输局作为交通大发展的牵头部门,将全局所有局级领导和技术人员都安排到每个乡镇联系和指导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以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组长,分管同志为副组长,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在全区形成农村公路建设的阶梯式推进格局。

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群众修路热情

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瓶颈是资金。资金从何而来?

财政资金是一部分,然而,单靠财政资金,显然远远不够。“要实现交通大发展的目标,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尤其要调动受益村社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在交通大会战尚未开始的时候,区委、区政府就有着清醒的认识。

农村道路建设,宣传先行。如何破除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深层次提高群众建设好农村公路的认识?

安仁乡金鸡牌村村支部书记文兴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挨家挨户动员的情形。“脱贫,修通道路最关键,对于修路,全村老百姓的意见十分统一,但是,要出资出力,有的人就不乐意了。”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通过耐心细致的感情交流,群众对修路的一些疑惑和担忧得到了化解,支持修路的群众也越来越多。通过积极争取公路建设相关项目资金,并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动员在外务工、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献“爱心”、捐款捐物等,到2015年底,安仁乡全乡完成硬化25个社的社道公路75.7公里,实现全乡88%的社通水泥路。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香隆乡。“有的村民对修路发包不放心,我们就坚持自建,以村为单位,村民自己施工,料场统设、设备统租、材料统购、资金统管、劳力统调、质量统一,消除群众的疑虑。对矛盾化解,不出村,不过夜。”

对一些思想较为落后的群众,组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用身边人说身边事,感化他们;特别困难的群众,香隆乡实行乡、村、村民小组干部帮扶,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户比一户……一个全民动员的良好氛围很快形成。特别是随着工程的开展,群众修通致富路的热情更加高涨。插旗山村2组村民张述育、何述平提前将肥猪卖掉筹集修路资金。云木寨村3组的八旬老人艾前宇将个人积蓄3万元捐献了出来……在交通大会战中,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

面对如火如荼的修路热潮,社会各界也伸出了援手。石板镇发动在外成功人士捐资600余万元硬化了金刚寺村社道公路20余公里;万家镇党委、政府带领村社干部到广东、深圳等地发动本村在外务工人员现场筹资33万元,并发动新宇矿业有限公司、樊家矿石厂捐出约50万元的碎石,同时两企业自愿承担起该村道路的日常养护任务。

为最大限度调动各乡镇修路的积极性,达川区配套实施的“财政因素分配法”,按照财力向基层倾斜、经费按因素科学保障的原则,以乡镇人口、贫困程度、上年实得财力等作为因素,对人口多、财力弱、地方偏远的乡镇按权重比例分配财政资金,实现更加公平的分配导向。这种财政分配法让更多的资金流向了偏远的贫困乡村。在新的财政分配法下,各乡镇在财力仍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纷纷挤出资金支持公路建设。部分乡镇还采取项目捆绑、道路优先原则,优先保证道路建设。

通过各种努力,达川区还健全完善了交通投融资平台,实行PPP、BOT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有效拓宽了资金来源。“十二五”期间,达川区交通投资取得长足进步,几年来累计完成交通投资3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其中大部分投入来自2014年后。以香隆乡为例,仅在2014年,香隆乡就筹资860余万元,筹劳26730余个,实现了61条、65.5公里组道硬化,硬化率100%,公路修到了各个村民家门口,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一举打通。

交通先行为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5月10日,达川区召开2016年度农村公路建设现场推进会,区领导为获得通令嘉奖、全区农村公路建设“路书记”“路乡(镇)长”的同志颁奖。

“路书记”“路乡(镇)长”,是达川区委、区政府和达川区人民给予奋战在农村公路建设一线的“指挥官”的肯定,也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荣誉。在2015年评出的24名“路书记”、14名“路乡(镇)长”中,当年就有21名同志走向了更加重要的岗位。

这不难理解。在达川区这样的山区县(市、区),交通在发展中的地位尤其重要。要致富先修路,修好一条路,不仅能方便一方群众,更能兴旺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农村道路条件良好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也更快,群众的增收也更有保障。

为最大限度发挥路网的整体效益,达川区在农村公路建设中非常注重与乡镇规划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同步,与干线路网和乡村路网有序协调发展。

赵固乡庙安村距场镇8公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14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赵固乡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2015年,庙安村结合自身实际,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着重在狠抓修好公路的同时,实施以“三产业两小区一基础”为主的脱贫规划。

“现在村里有150亩桃树、200亩青花椒、500亩贡米,路好了,我们培育米城贡米、优质蜜桃、大红袍花椒三大产业,发展鸡、羊两个养殖小区,就有更好的支撑。”从达川中学下派而来的“第一书记”唐少雄胸有成竹。“我们村已经完成了5公里村道硬化,接下来我们将完成余下的10多公里社道硬化。”在他的计划中,修路依然是发展中最急迫的事。

事实上,达川区农村公路的发展也带动了全区农业经济的大提速,双庙蔬菜示范园年产蔬菜突破10万吨,百节乌梅示范园乌梅种植总面积达到6.5万亩,成功创建“中国乌梅之乡”,安仁柚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新建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50个……

为巩固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果,达川区还以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契机,切实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接下来的5年时间,达川区将在已完成农村交通的基础上认真实施全区“五年交通大发展”,完成交通建设领域投资183.4亿元,完成重大建设项目57个,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县乡道路改善提升、村社道路联网畅通,真正实现交通大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达川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撑。

新闻推荐

店主“傍名牌”200万黄金饰品被查处

本报讯(记者徐雯夏)自己卖的黄金首饰没名气,想方设法“傍名牌”——昨(17)日,省工商局向媒体通报了达州市工商局查处的一起假冒黄金饰品案,现场查获涉嫌侵害“中国黄金”商标专用权的黄金饰品1120件,案值...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