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托起群众的“小康梦” ——开江县永兴镇柳家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达州日报 2015-12-01 22:46 大字

[摘要]——开江县永兴镇柳家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初冬的柳家坪村,被清晨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显得宁静而安详。站在柳家坪村的一制高点上向下看去,一条刚刚竣工的通村公路犹如一条玉带蜿蜒缠绕在柳家坪村所处的大山上;公路两旁栽种的近300亩核桃树苗已经吐露新叶。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感到柳家坪村乡亲们离他们的“小康梦”又近了一步。

“白面书生”赢信任

4月22日,开江县干部驻村帮扶动员大会召开后的第二天,作为刚刚委派为柳家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我,就背着铺盖,带着换洗衣服来到柳家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来的是个‘白面书记\’。”“一个不懂农村工作的机关干部,到村上能干啥子?”……面对村民甚至一些村干部的质疑和不信任,我心里暗下决心,不管多难,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于是我主动走进群众中间,像亲戚串门一样跟他们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今年51岁的村民李明万因患脑溢血瘫痪多年,家中只有他和7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家庭没有固定收入,经济十分困难。为了帮助他,我为他申请办理了低保和贫困救助;村里老人多,很多老年人因为距离县城远、身体不好,很少到正规的医院体检。为此,我与县卫计局取得联系,协调县人民医院医生携带仪器“送医上门”,为村里200多名群众免费健康体检;王德兵家养殖的麻鸭得了瘟疫,陆续死了上百只,得知情况后,我立即请来县畜牧局的专家,让疫情第一时间得到了控制……渐渐的,我与群众的关系近了、感情深了,连他们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我这个“白面书生”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打通“咽喉要道”获赞誉

群众的信任让我的干劲更足了,我决定同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组成员一道,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柳家坪村海拔800米以上,全村只有一条8公里的山路,出行难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村支两委干部、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召开专题会议,在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后,一个通村公路建设规划在会上得到了全票通过。可将近100万元的修路资金哪里来呢?我一方面向联系单位和主管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另一方面带着村支两委干部走门串户,组织和发动群众筹集修路资金。在大家的艰辛努力下,资金终于筹齐了。接下来,我又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组成员,与村民们一道开山炸石,铺路理渠,先后投工投劳2000多个,历时短短三个月时间,便打通了柳家坪村进出的“咽喉要道”。

“感谢马书记他们把路给我们修好了,现在把粮食往车上一装,十几分钟就到镇上了!”村民李德全高兴地说。

产业发展促梦圆

既不愿流转土地,也不愿种植新兴作物、尝试新型生产模式,这是大部分贫困村民的共同想法。为了让贫困户看到规模化种植的效益,我和村支两委成员组织30余名贫困村民,来到普安镇宝塔坝万亩莲藕基地考察学习,现场感受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看到普安镇宝塔坝如别墅一般的农家小院、堆积如山的莲藕,村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在返程的车上,我引导村民们谈感受、说体会。话匣子打开后,大家一致表示,要想改变村里的现状,只有改变传统观念,引进新产业,进行规模化发展。

随后,我与村支两委干部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重庆福来农业开发公司,在全村推行“公司出力+农户分红”的产业发展模式,即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协议,提供代耕、代种、代收全程服务,并向农户按亩收取一定服务费,最后收益按“七三”分成,农户占70%,企业占30%。这种方式得到了永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群众的普遍欢迎,目前公司已发展薄壳核桃300亩、中药材350亩,全村人均增收500余元。

看着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发生变化,村民们都高兴地说:“原来做梦都不敢想的生活,看来就要实现了!”

□口述/马亚力 整理/特约记者 李贤明

新闻推荐

开江县构建“2345”工作体系 “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主心骨

本报讯今年以来,开江县坚持“选得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的总体原则,架构起从严选派管理与从细激励关怀相结合的“2345”工作体系,助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实施“...

开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开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