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开江县建立“三留守”人员亲情交流中心 温暖的“小家”浓浓的爱

达州日报 2015-12-15 22:44 大字

今年,为改善村民外出打工后农村出现的“空心村”现象,开江县加强了中心村建设,共规划建成新村聚居点10个,永兴镇门坎坡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了解,2013年,门坎坡村通过引进油橄榄种植助农增收,摘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但该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守”问题仍比较突出。为切实解决该村“三留守”人员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该县县委组织部组织县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筹建的该县首家“三留守”人员亲情交流中心于2015年10月10日在该村正式运行,使中心成为“三留守”人员最温暖的“家”。

“亲情专线”温暖留守人员

12月5日,对家住门坎坡新村聚居点的留守儿童小宝来说是一个开心的日子,因为当天他通过电脑视频连线见到了近一年没见到的爸爸,七岁的小宝在电脑前兴奋地对远在深圳的父亲说:“爸爸,我昨天数学考了98分,你过年回家要给我买新衣服哦。”“要得,要得,只要你好好学习,爸爸一定答应你的要求!”通过电脑视频连线,小宝父亲看到很久没有见到的儿子,也是喜极而泣。

据统计,门坎坡村父母均外出、由祖辈照看的留守儿童占该村儿童总数的57%,该村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占该村老年人总数的63%。为了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能更好地与家人沟通,亲情交流中心设置了“亲情聊天室”和“亲情电话吧”,每周星期六全天开放。同时,明确一名熟悉电脑操作的村干部为“亲情聊天室”管理员,负责留守人员与家人之间的联络。“亲情电话吧”安装了两部“亲情电话”,方便一些没有或不会用手机的留守老人免费使用,电话里存着全村所有外出务工人员的电话号码,通过拨打“亲情电话”,拉近留守人员与亲人之间的距离,也让他们体会到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阳光周末”让孩子不再寂寞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湖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近日,欢快甜美的歌声飘扬在门坎坡村“三留守”人员亲情交流中心的每一个角落,9岁的留守儿童杨洋一字一句认真地学着歌词。这个周末他和同伴们终于不再寂寞了,因为村里来了一群大哥哥、大姐姐陪他们。

据了解,该村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多达34名,虽然平常吃饭穿衣不成问题,但因受文化水平等多方面条件限制,多数祖辈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能搞一些启智游戏和活动,平时上学有老师管,可一到周末,孩子们就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没有同伴的陪伴,也让他们感觉到孤单和寂寞。

为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该县县委组织部发起“陪孩子一起过周末”爱心活动,充分利用已成立的“教育解困人才志愿服务队”,安排队员们利用周末时间到亲情交流中心对孩子们进行课外辅导,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等,在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的同时,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暖心课堂”温暖留守妇女的心

“走哦,今天是陈老师来讲课,上次他讲的孩子叛逆期的家庭教育方法,对我们带小孩很有帮助,我们快点去坐前头。”门坎坡村37岁的留守妇女谢开芬热情地招呼着左邻右舍。

为进一步增强留守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该县县委组织部充分整合资源,在亲情交流中心开设了“暖心课堂”,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留守妇女扶助活动。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的特点和需求,中心邀请专业人员对她们开展心理疏导、安全防范教育等,引导留守妇女互相倾诉内心烦恼,交流育儿经验,消除负面情绪;邀请本县“田秀才”、“土专家”现身说法,给留守妇女讲解种养殖业、手工刺绣等方面的知识,使她们能够拥有一技之长;组织“能力提升人才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妇女提供文化知识辅导,开展“亲子活动”,提高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和培养教育子女的能力,切实加强对留守妇女的人文关怀。

□聂密

新闻推荐

“毓秀开江大讲堂”: 服务民生与助力发展的“思想盛宴”

●2015年,开江县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战略要求,创新创办“毓秀开江大讲堂”、全面部署“干部小讲堂”,务实抓好全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为建设魅力川东小天...

开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开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