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唐启兵本报记者庞莹开江县甘棠镇的朱家老字号豆笋

四川日报 2012-08-02 18:12 大字

□唐启兵 本报记者 庞莹

7月20日,开江县甘棠镇的“朱家老字号”豆笋作坊业主朱占定,又拿到成都一家超市一笔价值153万元的订单。“这得益于县上对传统产业开展的引智工程,让我们转变了发展理念。”朱占定坦言。“朱家老字号”豆笋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却一直停留在“一口锅制作+上街吆喝销售”的小打小闹阶段。2010年以来,该县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措施,与四川大学等15所科研院所合作,启动引智工程,签约专家学者定期到开江给予指导,让“朱家老字号”豆笋等传统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招商引资 小作坊业主成大企业股东

“以我们‘长岭竹根姜\’为例,依靠当地特有的物种、土壤、水质、气候等,产品肉质脆嫩、口感舒适。然而,加工业主苦于资金短缺,开发‘长岭竹根姜\’食品乏力,导致市场需求逐渐弱化,这让‘长岭竹根姜\’日渐淡出农户和加工业主的视线。”开江县长岭镇党委书记郑锡军告诉记者。

转变,始于两年前开江县的一项引智工程——领衔开江传统产业发展的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后曲建深入开江实地调研,发现开江传统产业发展存在“资金短缺、工艺落后和市场营销滞后”三大瓶颈。

2010年4月5日,开江籍人薛峰决定投资近4亿元,采取“公司+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产业示范园+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模式,让全镇326户“长岭竹根姜”加工小作坊业主变身为长岭镇现代农业园的股东,并与西北农林大学合作,加强“长岭竹根姜”产品开发,形成了休闲方便食品、罐头、饮料等多类食品系列,打开了市场销售渠道。

开江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刘本建介绍,自2009年以来,开江县引资75.32亿元,整合各类传统产业小作坊2630余家,打造了35家投资上亿元的新型传统产业旗舰型企业。

改良工艺 小制作走上集群发展路

“科技是传统产业抢占市场的第一动力!”农民出身的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世勤对此深有体会。

油橄榄,在开江县种植历史长达65年。2008年,何世勤经营的橄榄油公司开始在全县大大小小30余家加工橄榄油小作坊崭露头角。

2011年,何世勤准备延长产业链,苦于技术人才匮乏无从着手。

在该县科协党支部书记刘淳朴帮助下,何世勤迅速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浩取得了联系。随后,张浩专程来到开江考察,建议该公司引进意大利阿法拉油橄榄生产线,并带来25名油橄榄技术人员入驻该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当年,该公司引进设备并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达到6112万元,逐步跨入了中型企业行业。

自2009年以来,开江县投入25.1亿元,367家传统产业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对落后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良,增强了传统产业产品的竞争力。

品牌营销 弥补传统产业市场“短板”

“加强传统产业的品牌营销,这是传统产业发展必然路径,否则只能孤芳自赏。”曲建坦言。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营销学教授于建原带领的品牌设计团队来到甘棠镇,深入调研了豆笋产品属性、历史、文化、品质等,最后将‘绿色、传统和纯正手工工艺\’等元素加入‘朱家老字号\’品牌,县、乡两级政府正在协助将生产工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朱家老字号”商标持有者朱占定说。

“绿升”牌商标2011年跻身“中国驰名商标”以来,打开了销售渠道,去年橄榄油系列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是过去5年之和的287%。

自开展传统产业品牌营销活动以来,开江县395家传统产业企业创建了企业品牌,8家企业取得了四川省名牌,1家企业获得了 “中国驰名商标”,较好地促进了区域内传统产业上档升位。

新闻推荐

开江县永兴镇车家湾村的低保户刘大见觉得生活过得很滋

开江县永兴镇车家湾村的低保户刘大见觉得生活过得很滋润,近来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他在该县普安工业园区找到了一份电缆安装工作,月收入2500余元。“在县上和镇上的有关领导帮助下,我不仅找到了工作...

开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开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