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圣成: 书法有度 翰墨无境 达州文艺群英谱之十二
冯圣成书法作品
冯圣成练习书法
“字没有草稿好,草稿没有草书好。”大竹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冯圣成认为,将字写成符合大众审美的样子并不太难,习字之人更应在法度中,寻找到能契合个人性情,且又具有审美性的字风。 痴迷临池
“以前只晓得字要写得工整美观,真正知道‘书法’,还是高中的事。”冯圣成告诉记者,他的书法启蒙老师是石河中学校长唐昌虎。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唐昌虎在校内营造了良好的书法氛围,时常举办书法展览、比赛,鼓励学生继承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培养爱好书法的同学。冯圣成就是在那时接触到书法的,在初尝临帖后,他发现写字竟然还有许多趣味和门道在里头,于是越写越入迷。
终于有一天,冯圣成大起胆子将自己临摹的字拿给校长看,唐昌虎看完当即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学习,这让冯圣成信心倍增。此后,他一度将书法视作唯一的兴趣去钻研,一有时间就提笔练字,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刚工作那会儿,冯圣成是一名英语老师,每个月收入仅两百多块,“贵一点的宣纸,四尺开的当时要七八十块钱一刀,必须省吃俭用才能买。”
手头不太宽裕时,冯圣成试过用普通作业本练书法,但其表面太过光滑,渗透性差,运笔的走势和力度难以在纸面上呈现。而后,他又拿祭奠用的火纸代替宣纸,火纸便宜又好买,而且粗糙、摩擦力大、吸墨性强,比较接近宣纸的纸张特性。可是墨迹落在火纸上,一会儿黑色就变淡至灰,根本不能像宣纸一样保留墨色。为了不浪费,冯圣成写作品时,先在火纸上反复练习,待一切确定好后,才舍得落笔于宣纸。
法中取意
中国书法的笔法、笔势、形式、字法、章法、墨法等皆有法则,要承传统,必学正道。先遵法度,然后才有个人风格,亦或是创新可言。兰亭奖、国展等国家级专业性大展对于书法的正统就非常重视。在2002年入展兰亭奖后,冯圣成为参加国展做足了准备。决定提交什么样的作品之前,他查阅了历年国家级展览的获奖作品,发现国展十分看中传统,在对作品的选择上相当追求“复古”,于是他投其所好,提交了一份八尺横幅草书,下笔时有意识地复古而作,果然成功入展。
凭借先后两次进入国家级专业大展,冯圣成于2004年成功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而后又相继加入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达州市书法家协会。对于传授正统,冯圣成是一直坚持的。作为大竹县石河中学的书法老师,在引导学生入正门上他非常在意,遇到有书法基础但入门已错的学生,他要求其忘掉所有重新学起,“书法犹如大树,位置要选对,根才扎得深,后续方能参天而长,枝繁叶茂。否则便是无本之木,即使再勤奋、再聪明,也难成气候,更成不了大家。”
当下学生学书法是为了参加艺考,冯圣成要他们勤加练习,谨守法则,待日后人生经历丰富了,对世事有些感悟时,方可体味文字与人生的美妙融合,在书法的法度中探寻生命与生活的滋味。“注重传统是应当的,但是不该为此压抑个人风格。”冯圣成认为,书法之所以一直有魅力正是因为在传承的过程中,许多习字者产生个人感悟,以新活力不断地注入其中,使之不失古雅,而又能适应当代审美。
破解玄妙
冯圣成多临唐、宋、明的字帖,草书颇欣赏黄庭坚和张旭。黄庭坚高腕执笔,笔笔中锋,行笔从容有度,雄放瑰奇中又有清雅隽逸,实在洒脱。张旭善于自然之物中寻书法之道,将万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其字有技有道,飞动豪荡。冯圣成从两人作品中取法,加以个人见解,常年勤练,渐有书法大家痕迹,其笔画连绵,笔势圆转,字形狂放,力不失、姿不垮,作品均给人流水行云之感。
隶书多方折棱角,有粗有细,庄重严谨;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行书运笔灵动,舒展自如,行文有神;草书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矫若惊龙。隶、楷、行、草虽都常练习,但冯圣成最爱写的还是草书,尤其今草更是擅长,“草书豪迈大气,有磅礴之势,堂堂男儿应当如此,其字形深得我意。”
“中国文字是玄妙的,习书者的快乐就是能在法度中尽情发挥,又不断深化技能与思维。”书法的字与字之间是冲破矛盾性的精妙连接,一直令冯圣成有创作冲劲的恰是这种冲突性,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最终“打造”一幅意韵深长的作品,这个过程往往能够给他惊喜连连。
虽然现在名气不小,但冯圣成还是不喜欢闹腾,独自临帖、看书、创作依然是他的最爱。“人生不论到了哪个阶段,总是学无止境的。”冯圣成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开始学习起了水墨画,希望在画与字的融合中,又能寻找到更高一层的人生境界。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新闻推荐
作为我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不仅是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象征,它对中国曲艺事业的发展更具有导向性的指引作用...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