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竹琴琴声扬 大竹《竹琴声声》摘国奖“牡丹”
作为我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不仅是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象征,它对中国曲艺事业的发展更具有导向性的指引作用。不久前,第十一届中国曲艺大赛余杭赛区比赛结束,大竹县文化馆创作的《竹琴声声》荣获“牡丹奖”节目提名奖,这是大竹县文艺界迄今获得的最高奖项,在全市文艺界引起不小轰动。
据了解,为了将本土文化推向更高舞台,大竹县文化馆找到多位曲艺和舞台表演专家,历经数月的细致打磨,才有了这件精品。
省内获奖 挑战国奖
“秋夜/漫步/竹林巷,谁家/竹琴/琴声扬,它时轻/时重/时缓时急……”主唱唐瑜怀抱竹琴款款而行,一腔婉转之声幽幽道来,五人乐队品竹弹丝,六位助演和曲打弹,十二位女子均身穿一袭绿衣,举手投足尽显优雅,唱腔眼波安然恬静。虽是一场舞台表演,却又像是在秋夜古巷中漫步,忽闻竹琴之声,空灵悠扬,诉说人间悲喜,道出天下兴衰。
其实《竹琴声声》这个节目2019年就已经打造出来了,当年还参加了“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并获得四川“群星奖”,给众多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年初,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告知大竹县文化馆,《竹琴声声》作品质量不错,可以考虑参加今年的中国曲艺大赛。于是,大竹县文化馆立即报名,并着手迎接新的挑战。全省40多个节目,最终5个入围,其中之一便是《竹琴声声》。
四川竹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对其保护和传承相当注重,省曲协、省文联对《竹琴声声》不仅颇为看好,还一直关心该节目后续打磨完善情况。在决定重新编排节目之后,大竹县文旅局局长杨安勇、大竹县文化馆馆长李仁勇带领主创人员赶往成都,与省曲协、省文联及多位曲艺专家一起开了讨论会。大到舞台整体效果,小至道具服装,经过三四天探讨,终于确定下节目提质的具体方案。
编排升级 打磨提质
越民族越地方的,越能走向世界大舞台,为了深化《竹琴声声》的大竹文化内涵,首先对唱词进行了修改。据作词人陈加军介绍,原版第一句为“秋夜/漫步/芙蓉巷”,为贴合大竹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后将“芙蓉巷”改为“竹林巷”,曲调微调后随之变得意蕴悠长。唱词的改动不大,多是将个别字眼换成了本地民众的惯用字,使得词句更接地气。
罗大春是四川竹琴非遗传承人,主要负责《竹琴声声》的竹琴作曲。他告诉记者,因为这是一个音乐竹琴表演,所以传统自弹自唱的曲牌打法并不适合,“一打二讲三唱”是竹琴的表演特点,要将其融入音乐,就要一点点尝试与其他乐器和演员磨合。“表演者从四人变成了十二人,词、曲、唱、舞等都需要再次编排。”《竹琴声声》导演李淑芬说,此次报名参赛的是“牡丹奖”的节目奖,偏重综合性的评判,所以不论是竹琴专业性的表现,还是整个舞台效果都得细化打磨。
曾在省曲艺研究院工作的王文能是该作品的另一作曲人,他负责音乐部分。在原版的基础上,王文能特地加入了三弦和中阮。三弦的音色浑厚,可变化的幅度比较大,与《竹琴声声》时悠时急的风格相符;中阮的音色柔和、恬静,节奏变化丰富,带有诗意,在合奏中演奏描句或旋律,常有动人之效。
此次表演的服装也重新设计,加入大量的竹元素,并选择了北京一家专业的服装公司特别制作。此外,舞蹈动作、演员走位、表演指法、唱腔等都找了专业的曲艺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改版后的《竹琴声声》,不仅本土文化特色有所深化,曲艺艺术性也增强了许多。
集中训练 血泡满手
眼看比赛在即,《竹琴声声》的主创成员们都很着急。导演李淑芬告诉记者,原版节目的演出人员仅四人,除主唱外,三位乐队成员负责古筝、二胡、笛子、箫,但整体呈现形式,以及节目内涵较为单薄,尤其声音的层次感不够丰富,所以决定加入六位助演弹打竹琴,以加强竹琴的“声声”感。可大竹县文化馆的竹琴演员数量并不够,为保障节目质量,他们邀请罗大春到大竹教学并选人。
经过三天基本指法和唱腔培训,选出六位助演后,主创成员与全部演员立即整装出发,前往成都集中训练、编排。除了曲子的打磨比较繁琐之外,助演、乐队、主唱之间的配合也要求极高,尤其是六位竹琴新手的协作。为使作品能达到国家级专业水准,一个多月来,演员和主创人员每天从早上八点训练到晚上十点多。四川省文化馆曾萍作为总导演,每天全程指导,手指、走位、身段、眼神,一点点细抠。竹琴不仅需要左臂抱着竹筒弹打,还要左手手持简板夹打,几天下来,几位演员的手已满是血泡,“破了又打,打了又破,那段时间,手就没有个好模样。”
除了弹打,主演唐瑜还得唱,“改版之后,曲子的情感更饱满,情绪的转换也变多变难了。”从开始的娓娓道来,到回望过去,再欢快地诉说,其中情绪渐快,声线调整要迅速。“人越多配合越困难,改版后,除了自己训练外,大家一起排练了不下百遍。”唐瑜告诉记者,比赛当日没有耳返,而舞台上根本听不见曲子,所有表演人员只能靠着往日的默契,以及现场的感觉相互配合。依靠现场每个人全神贯注的表演,演出最终圆满完成。
多年沉淀 厚积薄发
“大家对巴文化固有的认识便是骁勇善战,其实巴文化也有阳春白雪的雅趣,竹琴便是其中之一。”陈加军告诉记者,竹琴也被称作“道琴”“渔鼓”“道筒”,源于道教,可上溯至唐代的“道情”,道士们传道、化募时,借此叙述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大竹的竹琴历史悠远,且文化底蕴深厚,在上世纪便出现了不少竹琴表演。
但随着时代发展,竹琴逐渐小众,表演者数量也随之减少。大竹县文化馆抓住本地文化特色,重拾竹琴艺术,“学习‘竹’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竹琴声声》得奖的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李仁勇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县级单位,向中国曲艺大赛推送作品其实困难非常多,基础资源、经验、人才等与其他参赛团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备赛过程中,李仁勇既要安抚演员的紧张情绪,又要琢磨作品的编排,无暇顾及身体。在参赛路上,他突发胰腺炎,被紧急送往医院,至今每天还需要输液。没能陪伴演员参赛,也成了他的遗憾。
从二十一世纪初起,大竹县文化馆就陆续着手创作了多个四川竹琴作品,竹琴之声从县传向市,再到省,以及全国。该馆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四川竹琴艺术,制作精品节目,用文艺作品传播大竹的竹文化、达州的巴文化。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新闻推荐
近年来,牌坊乡以“三大行动”为抓手,认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照整治要求、细化整治内容、明确整治范围、严格整治标...
大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大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