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疫情防控 助力政务高效 全力推动发展 达州市大数据释放强劲新动能

达州日报 2020-04-18 10:16 大字

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

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

人群迁徙态势感知平台

达州首届数字经济沙龙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也是一个数据时代。大数据早已从概念成为现实,从现象成为常态,从经济增长点成为社会生产力要素,开始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成立一年以来的达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立足新单位、新职能,展现新担当、新作为,除了利用海量数据在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还为改善民生、提速政务、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新动能。

筑牢疫情防线 助力复工复产

疫情凶猛,防控艰难,而达州输入性的确诊和疑似病例90%的数据其实都已在大数据平台上“报了到”。这样高的精准度,来源于达州市数据收集研判工作专班,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和三大通信运营商,运用省大数据中心数据,集中专业人员、制定运算标准、深度加工运用、统一数据出口、共享数据信息,累计收集数据189万余条,核准下发194批次45万余条,排查重点对象2.1万余名,实现“大数据+网格化”精准排查和管控。

疫情防控初期,积极引导群众知晓防疫知识、参与防疫行动、支持防疫决策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证。如何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官方渠道获取疫情知识?市大数据局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会同达州电信、移动、联通以及秦巴大数据公司、达州圈等单位,仅用一天就完成程序平台搭建,组织开展“防疫攻坚·达州行动”网络科普知识竞答活动,并通过达州微闻、达州发布、凤凰山下、达州圈、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朋友圈等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2月5日至10日上线期间,累计浏览量超100万人次,分享5万余次,10万余人次参与答题。

达州是四川省东出北上重要交通枢纽,随着许多企业复工复产,人员流动日益增多,如何快速全面掌握返岗复工情况,是全市面临的一道难题。时不我待,该局及时开通“人群迁徙态势感知平台”,实时全面掌握迁入迁出人员的数量、来源城市、驻留地点、活动轨迹等精准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识别高风险地区来达流量数据、人员信息,排查对象即时位置和活动轨迹,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决策辅助。

“扫码之后,填写姓名、手机号码,再根据提示填写个人、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以及居住小区、接触外来人员等情况,填报后提交完成。”在达州市高新区鼓风机制造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江华正在为工友们演示怎样用微信小程序完成“返岗在线速报”。他告诉记者,“2019年底,厂里接了一笔订单,需要在今年一季度将一批新货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眼看订单发货在即,公司对员工返岗复产的防疫管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程序在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候,帮助解决了我们厂疫情防控的大事难事!”

“接到市委、市政府的程序设计任务后,我们加班加点,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返岗在线速报’程序,实现个人快速申报春节期间活动轨迹、接触人员情况以及共同居住人身体健康状况等信息。”市大数据局规划科负责人王小松介绍。

同时,市大数据局研发“小区群防群治”微信小程序,小区所有人员可通过线上申请外出、后台自动审批、扫码验证出行,实现“一检多认”,有效简化进出入证件登记程序,协助社区规范、有序管控辖区居民。会同市教育局开发的“教育疫情统计分析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等智能算法,每天统计分析全市学生、教师、干部职工现居住地、异常情况、返岗到位等重要情况,具有使用方便、统计效率高、无接触风险的优势,每日使用范围覆盖百万人以上。

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防疫管控由人力战向科技战嬗变,达州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班复学稳步推进,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连续宣传报道。

强化顶层设计 加快信息融合

“传统的政务业务系统,大部分构建有专网,业务运行自成一体,各部门之间数据互不相通,不能实时共享,容易形成‘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成立数字经济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编制《达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做好全市信息融合顶层设计,为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孤岛’奠定基础。”市大数据局副局长蒋毅介绍。

信息基础设施是当前“新基建”的重点,是未来城市竞争和服务的重要载体。为搭建数据汇集“高速公路”,市大数据局成立以来,就强抓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开放。新开工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动到各部门收集数据,重点推进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库5大数据库建设,已汇聚人口信息35项500万余条,法人信息13项1200万余条,平台数据汇聚量已达4.69亿条;以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已完成全市各地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工作,48个市级部门发布共享目录,45个市级部门接入相应资源,上线目录3445条,发布共享库表资源232个、文件资源1608个、接口资源134个;全力推进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建设,逐步开放教育、医疗、文体等数据信息,已开放数据集221个,市统计局、市教育局等14个部门开放数据1445万条,已有194条数据申请,受理通过181条。

“目前,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汇聚的数据已为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日常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比如,已汇聚14项环保统计数据,为推进智慧环保奠定了基础。多部门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大力支撑市发改委的‘社会信用平台’,被省大数据中心作为先进典型通报表扬。”数据资源科负责人潘俊臣说,“后续我们通过系统接口改造,实行每个部门所有数据信息向一个科室集中,所有信息系统向政务云集中,实施保障数据共享到位、开放到位的‘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制度管‘数’。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数据共享由线下操作转向线上共享,做到网上申请是常态、网下申请是例外。”

据了解,川东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火热建设和规划中。建成后,达州将迅速完成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形成数据资源“蓄水池”,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普惠群众生活 提速政务服务

APP虽然方便,但现在太泛滥了,一些功能单一、不常用但又不能删的“鸡肋”APP不仅让手机内存不足,还整天不厌其烦地推送版本更新,关键时刻要用,急得在手机里翻不出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各种APP的确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但是五花八门每年用一次甚至几年用一次的“僵尸”APP却让市民牢骚满腹。

“以交水电气费、公交站点查询、实时路况查询、公积金查询为例,需要跑腿办理或者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分别办理,群众费力费神。现在正在整合群众高频服务事项和政务服务、户政服务、城市服务、生活缴费等十大板块100多项便民服务功能,实现一个APP畅享全城服务。”市大数据局工作人员陈轶杰介绍,“爱达州”APP预计2020年9月上线,这是达州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站式政务服务改革的重要举措。

“爱达州”APP系统建设依靠的是政务云平台。在市云计算中心,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着云监管平台上显示的各部门网络系统运行状况。“政务云是云计算中心服务政务的平台,为部门间数据存储、交换、共享提供着统一的硬件支撑。”中国电信达州分公司政企部副经理司涛解释,集约化建设云计算中心能够有效减少投资金额、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作为智慧城乡建设的核心工程,市云计算中心在支撑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促进政务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市云计算中心已完成近30家市级部门(单位)82个信息应用系统迁移入云,节省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

依托政务云,市大数据局牵头建设了中介网上超市系统、政府投资信息化监管系统。中介超市系统已累计入驻中介服务机构874家,在全省率先实现中介机构零门槛、零限制入驻及中介服务事项网上抽取,该系统成功入围国家交易平台创新成果奖,被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宣传推荐。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全程实时透明化监管和并联并行审批,企业申请材料总体数量降低达50%以上,政府性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审查时间缩短2/3,最低74天,企业投资项目最短45天,审批效率、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

以政务云为基础,达州市基本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市属医疗机构、7个县级平台和20多家民营医院入驻,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信息互联共享基本形成。“既省钱又省力,我们现在只需要做一个管理者。”达州市卫健委审计与信息统计科工作人员何江说。

优政是便民强企的钥匙和撬板。政务云的发展运用,悄然催生着社会经济各领域大数据运用场景的产生。不久的将来,“云”散“花”开,大家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大数据变革的力量和数字城市的魅力。

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数字经济

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产业经济的“爆发点”和“倍增器”,发展数字经济,在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新增长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而现实的重大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编制《达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起草《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达州市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不断在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栽好梧桐树,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落地落户。

位于达州高新区的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由数字产业园、智能电子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三大产业功能区组成,规划面积25万平方米,重点发展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预计2025年产值将超过300亿元。目前,深兰科技、软通智慧等13家“独角兽”数字高新技术企业已入驻并投产,绿康科技、数联铭品、至诚时代等24家企业即将入驻。

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是达州市与重庆渝北区合作、由达州市与大竹县共建的产业园区。该园区以智能终端制造为主导产业,当前主要着力点为智能终端及其配套,力争3—5年内引进OPPO公司供应链、其他手机整机及其配套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企业100户以上,并带动商贸物流、旅游、农业、科教文卫、金融等产业同步发展,建设一个1000亿级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川渝合作的标杆园区、开放前哨和产业高地。

建设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川渝合作示范园是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着力点。2019年以来,按照“一行动、两园区、两特色、N企业”的产业推进模式,实施千企上云行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川渝合作示范园两个园区建设,夯实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智慧泛呼叫和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名片;积极引进培育N家企业,实施“三个一工程”(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企业,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头羊企业,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逐步补齐补全达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链条。

数字达州,智“绘”未来,达州大数据发展正步入建设发展的快车道。下一步,全市大数据人将按照“1241”总体发展思路,以建设“一城”(智慧城乡)为基础,“两园”(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川渝合作示范园)为载体,“四中心”(西南智慧泛呼叫中心、秦巴互联网医疗中心、川东大数据中心、达州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为路径,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区,为全市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建设双300”,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大数据力量!

□文/图 崔华锋 本报记者 龚俊 刘欢

新闻推荐

大竹凤凰寺的 前世今生

■朱晓梅大竹县铜锣山,山高林密,九曲十八弯,险峻挺拔。深山腹地中有一巍峨寺宇,梵刹庄严,僧人居士者众。此寺名凤凰寺。相传唐...

大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