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奋进谱新篇

达州新报 2019-12-27 00:59 大字

时值深冬,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A区的标准化厂房项目一期建设依旧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数个塔吊往来运送着建筑材料,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未来,这里将面向全国积极招引机械、电子信息和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大竹县一个崭新的机械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正在川东渝北强势崛起。

深入实施“1256"战略布局,突出“区域协同、转型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四项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面加强“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奋力开启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建设新征程,为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力量。这正是大竹响应四川省委、达州市委号召,倾力书写的“大竹答卷"。

2018年,大竹县GDP达331.32亿元,跻身2018年中国西部百强县第50位,较2010年上升33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脱贫攻坚先进县、“三农"工作先进县。“双靠近三融合"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跻身2019年度省级100个重大项目。连续五年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

坚持一个定位 魅力竹城绽放川东渝北

如今,当你漫步在竹城大街小巷,徜徉在公园广场,定会感觉到,竹城建设格局开阔,从东湖广场到北塔水街,处处是靓丽的城市天际线。

“大竹没有大江大河,如今却有了江南水乡的感觉!"近段时间,来到东湖湿地公园游览的市民纷纷由衷赞叹。一期全面建成的东湖湿地公园,占地300余亩,承“保护湿地生态、呈现湿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将水乡特色文化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各个环节,赢得了竹城市民的青睐。东湖湿地公园、白塔公园、白塔水街……近年来,大竹县全面推进全省宜居县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力塑造“路系、水系、绿系、文系"四大脉络。城市扩容提质“三大行动"纵深推进,东湖湿地公园二期、白塔公园预计年底前全面竣工开放,东湖大道延伸段竣工,振兴路、新华路西段等9条市政道路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县城建成区拓展到26.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8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41.5%。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34万人、县城区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到2030年规划用地范围将扩至8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顺利推进,小城镇也稳步发展。大竹县全域“一主一副五极三十七点"梯次发展,乌木镇、杨家镇纳入全省特色小城镇规划。石河镇、月华镇等3个乡镇纳入全省第二批省级试点小城镇培育对象。5个乡镇进入全市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庙坝镇、周家镇、石桥铺镇等三个省级试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建设稳步推进。建制镇比例提升到59%。农村路网更加完善,改造提升县乡公路50公里,新建通村公路226公里。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25处,土地滩水库有序推进。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1个,创建省市级“四好村"134个。

抢滩川渝合作 县域经济迈向全面崛起

迎着冬日的暖阳,走进大竹经济开发区,这里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工业企业鳞次栉比,机声隆隆不绝于耳。361。大竹鞋服产业园、川环科技多层复合燃料管扩能、维奇光电石墨烯薄膜(卷材)生产线、富士电梯生产线、中科智联智能终端生产线……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正开足马力,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铿锵音符正在这里高亢奏响。

如今,大竹县经开区这个产值142.79亿元的县域“工业心脏"承载起了一个伟大的使命——打造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让大竹成为达州市融入重庆发展的“桥头堡"。为抓住新一轮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正加速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深度加大川渝合作、积极承接重庆产业转移,达州市以OPPO布局重庆、川渝合作为切入点,在该市最毗邻重庆市主城区的大竹县设立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

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的是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及高端设备主要部件生产基地,采取“AB区"方式进行规划布局,A区与大竹经开区“两区合一",规划面积为40.88平方公里;B区位于庙坝镇,总规划面积为40平方公里,将以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为核心向外扩展。园区整体计划投资80亿元,A区一期建设工期3年,B区建设工期5年,预计引进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等企业100户以上,并带动商贸物流、旅游、农业、科技文卫、金融等产业发展。

“大竹服务"催生“大竹速度"。四川中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川渝合作示范园区首家入驻的智能终端制造企业——从落地装修到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仅用了88天,创造了超越深圳的“大竹速度"。目前,中科智联智能终端生产项目一期已顺利投产,日产手机终端1万台。川渝合作示范园区进入签订正式协议流程的企业达9家;正在洽谈对接的企业达17家。

振兴农业农村 三山两槽迈向全面小康

大竹,地处川东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等美誉。然而,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却面临着发展同质化、经营方式粗放、盈利能力不强的困局。如何利用好优质资源实现“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大竹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从引进浙江安吉白茶产业,9年过去,全县已种植白茶5万亩,现有种茶业主和加工企业30家,年产干茶30万公斤,产值10亿元,茶农每亩鲜叶年收入可达16000元。共计带动贫困户4000余户,人均年增收1600元。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白茶产业是大竹近年发展的特色产业新名片。在拥有“中国糯稻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四张“国字号"名片的同时,“大竹苎麻"“大竹秦王桃"“大竹香椿"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片的背后,贯穿着当地党委政府的一条理念与多年坚持:“粮油生产足温饱,特色农业促增收。"近年来,大竹县以“特色农业+"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1243"工程,不断壮大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黑色类食品、秦王桃、花卉、中药材、油牡丹等产业,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建成30万亩优质苎麻、10万亩糯稻、11万亩香椿、4万亩白茶特色产业基地。

同时,该县积极组织全县龙头企业和各类专合组织在培育富农产业进程中,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推广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做法,保障农民利益,并让农民获得二次收益。目前,全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3家,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800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经注册总数达到519家,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200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在这催人奋进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大竹必将成为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布局中川东北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竹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推荐

“文明”绘就竹乡靓丽底色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精神气质。走在大竹县城,一派生机盎然、文明和谐的景象:碧水绕城,流光溢彩;街巷整洁,环境优...

大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