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毛细血管” 注入“新鲜血液” 大竹县精心管护乡村道路
宽阔洁净的村组公路
路面整洁、道路畅通、路沿结实、标牌齐全……12月3日,记者乘车行驶在大竹县高穴镇的村道上,处处感受到道路的宽畅与平坦。今年来,大竹县将“村组道路维护不到位、防护设施缺乏”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作为改善服务方式、连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重要抓手,创新管养工作机制,精心管护乡村道路。
清理欠账 畅通“毛细血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前些年,大竹县村组道路实现从0公里到5000余公里的飞跃,全县村组道路养护列养率达100%。然而,一段时期大竹县境内有少数村组道路一度处于失管、失养、失修状态,路况较差,给村民出行和物资进出带来了不便。
“没有养护之前,路上泥巴、杂草、沙石很多,一到下雨天,雨水流向路面,靠坡崖的泥土也垮塌到路上,险情时常发生。”大竹县农村客运班线司机张师傅告诉记者。张师傅的担忧是大竹村组道路养护现状的缩影。
“再不养护,村组道路的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大竹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袁秀炳的话里透露出实施村组道路养护的决心。
大竹县迅速转变公路“重建轻养”观念,把村组道路养护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养护,必须先修复。该县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大竹县关于加强村组公路养护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交通、财政等各部门及各乡镇(街道)的职能职责,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农村公路因建设不配套和雨水损毁等原因积累的“欠账”进行全面清偿,修补破损路面、砌挡土墙,修复桥梁涵洞、增设错车道,增补防护栏等,已修复路面75.281公里、挖补路面5000平方米、修补坑槽3500平方米、清理塌方4000立方米、清理水沟和杂草3500公里、疏通涵洞105座,完善安全防护设施161.235公里。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修复资金累计投入7886万元。
破解困境
注入“新鲜血液”
大竹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对公路里程长、资金缺乏、人员不足等困难,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村组道路养护呢?
村组道路养护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大竹县加大对公路的养护投入,拓宽渠道,多方筹集资金。按照县补助、乡统筹、村众筹(采取一事一议、社会捐助等方式)的筹资办法,县财政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把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列入县财政年度预算管理,按照村道不低于1000元/公里/年、组道不低于800元/公里/年的标准对村组公路养护经费实行足额补助;公路桥梁小修及检测费用按照不低于200元/延米/年的标准纳入县财政预算。在此基础上,对于乡、村、组公路的水毁应急抢险工程,根据工程量大小,采取一事一报的办法,县财政予以统筹。
为解决养护人员不足问题,大竹县按照“县指导、乡管理、村实施”的分级负责工作思路,全面实行乡、村、组公路养护管理“路长责任制”,全县51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决策原则,全县384个行政村建立了公路养护队,落实专职养护管理人员,开展村组公路日常保养、小修、公路巡查及路产路权维护工作;制定爱路护路村规民约;成立村级养护队,配备养护人员和路管员,建立相对稳定的管理养护队伍,养护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配备相应的养护设施、设备及应急物资,确保村组公路养护管理的全覆盖。同时,调派24名工程技术人员分4个片区、6个小组对全县农村道路维护整治工作进行跟踪督导。
资金的注入和人员的到位,为大竹县的农村公路养护注入了“新鲜血液”,根本上实现了村组道路“有人养护”“有钱养护”的关键性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村组道路的通行承载能力。目前,全县5000余公里村组道路列入养护范围,占总里程的100%。
如今,大竹县的村组公路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人车出行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一条条“畅洁美”样板公路交织在竹乡大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文/图 特约记者 王晓林
新闻推荐
铁路沿线风景如画初冬竹乡,寒意渐浓。在达成铁路大竹段,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村庄美了,绿树多了,垃圾少了,残垣断壁、破旧房屋消...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