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振兴工程 百舸争流千帆竞 县域经济谱新篇

安徽日报 2019-05-24 07:00 大字

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凤阳)。

全柴集团科技创新项目国五柴油机生产线。

定远盐化工业园龙头企业安徽华塑股份公司。

天康集团生产线。

汊河现代化工厂。

明光三棵树外景。

滁州市县域经济总量达1520亿元,占全市84.4%,其中天长市经济总量居全省第5位;

■县域财政收入220亿元,占全市67.7%,其中天长市超50亿元、凤阳县、来安县均超30亿元;

■南谯区总投资50亿元的利维能新能源电池、明光市总投资6.86亿元的三棵树涂料等项目建成投产,定远县总投资60亿元的华塑盐化二期、全椒县总投资50亿元的创维智能家电、凤阳县总投资50亿元的亚玛顿

智慧能源和总投资10亿元的福莱特玻璃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

■县域战新产业企业246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92家,分别占全市84.8%、85.5%;规上工业企业1383家,占全市86.7%;

■天长市智能测控装置、全椒县节能环保内燃机、来安县轨道交通装备、凤阳县硅基新材料入围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入围数量居全省第二。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产业为本、项目为重、统筹为要,大力实施县域经济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县域经济振兴突破年行动。2018年,滁州县域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20亿元,占全市84.4%,增长8.2%;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达190亿元,较2015年增加49.5亿元,天长总量突破400亿元,定远、凤阳均超200亿元,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对全市的贡献率达到78.4%;天长总量居全省第5位,凤阳、来安总量位次较2017年均提升2位,定远、南谯总量位次较2017年均提升1位,来安、全椒增速分别达9.7%、9.3%,居全省第6位、第8位。财政收入跃上200亿元台阶,2018年县域财政收入220亿元,占全市67.7%,增长12.5%,比全市高0.3个百分点,县均财政收入27.5亿元,其中天长达50.5亿元;县域财政收入对全市贡献率达到69.3%。今年一季度,县域地区生产总值311.3亿元、增长8.3%,占全市比重75.2%;财政收入63.3亿元、增长11.7%,占全市比重64.1%。天长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县域活,则全市活;县域强,则全市强。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形势好、态势好、趋势好”良好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创近年来最高水平,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增速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增幅居全省第4位;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4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重大项目纷纷突破

滁州建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库,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常态化开展“三看三比”活动,切实加快项目建设。2018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9%,总量占全市82.3%;县域亿元以上项目新引进346个、新开工377个、竣工265个,分别占全市77.6%、80.2%、82%。今年一季度,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2个、竣工59个;县域外贸进出口达3.37亿美元、增长6.5%,实现外商直接投资2.93亿美元、增长17.5%。

来安县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连续五年获省级表彰,全县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7个、新开工51个、新投产18个,新开工和新投产项目数位居全市第一,成功引进华晨睿安、新创芯等一批体量大、带动强的好项目,总投资120亿元的池杉湖吴韵湿地小镇、80亿元的世界芳香音乐小镇签订框架协议。四季电子、新选电器等27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天长市合力攻坚招大引强,投资100亿元的天长食品小镇等一批项目签约,投资30亿元的强虹纺织、投资20亿元的长荣光纤光缆等一批项目开工,投资5亿元的今麦郎新上饮品等项目建成投产。去年,新签约项目数位列滁州第一,转化率达65.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9.1%。

凤阳县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商业综合体、总投资10亿元的福莱特二期、总投资10亿元的德力玻璃城、总投资10亿元的凤砂集团石英砂整合、总投资3.5亿元的双星轮胎智能化工厂等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亚玛顿凤阳硅谷智慧能源加快建设。

南谯区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去年以来,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融创乌衣古镇文旅综合体、华东·中国摩暨常春藤国际学校等10亿元以上项目7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6个,其中利维能电池、中南高科智慧小镇等一批大项目启动建设。众望科希盟、远达彩印包装等18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开元环保、光大生物等6个亿元以上项目达产。

全椒县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大力实施“5436”工程,围绕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总投资136亿元。总投资50亿元的创维智能家电产业园开工建设,为该县引进的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成功引进总投资20亿元神州保温、10亿元心连心封头等一批大项目。

定远县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投资45亿元的九梓天香田园综合体、20亿元的明发城市综合体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诚宇电工、美邦树脂、温氏养殖等32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明光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投资10亿元的衡水新光新材料、5.5亿元的福美达木业、5亿元的创显电子等一大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全年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项目分别为29个、15个、9个。今年4月,总投资6.86亿元的三棵树安徽生态工业园竣工投产。

琅琊区围绕非织造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天正纸业、蓝蜻蜓母婴用品等2个1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爸爸的选择纸尿裤、富邦装配式住宅等12个2亿元以上项目顺利落户,久旭电子、双孚无纺布等14个“腾笼换鸟”项目投产见效。

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滁州市各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县域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9.7∶45.1∶35.2调整至2018年的14.5∶46.5∶39,一产下降5.2个百分点、三产提升3.8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18年,县域战新产业企业246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92家,分别占全市84.8%、85.5%;规上工业企业1383家,占全市86.7%。县域8个省级以上园区均与国家一流院所开展了合作,县域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超150个。县域特色产业集聚明显,天长智能测控装置产业产值达280亿元,凤阳硅基新材料超120亿元,定远化工新材料近100亿元,南谯机械制造达80亿元,琅琊新型功能纺织材料40亿元,全椒节能环保内燃机达38亿元,来安轨道交通超30亿元,明光凹凸棒产业14亿元。8个市级战新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全椒南大光电省级重大工程取得新进展。

今年,滁州积极推动“三重一创”建设向县域延伸,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抓好300个技术创新项目、50个研发项目,培育一批创新排头兵。确保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280家以上、300家以上。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千亿技改、千企升级,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重点推进泉盛化工、英发睿能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力争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增长2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7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县域服务业增加值593.5亿元,占全市91.2%,较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县域8个电子商务产业园、9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农村电商“两中心,一站点”实现全覆盖。县域上市企业达4家,占全市80%;“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占全市95.8%。

今年,滁州实施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行动,在县域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加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托幼等幸福产业。确保限上商贸单位突破900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积极打造江淮分水岭岭脊生态旅游带,加快推进全椒慢城、来安兴茂、天长金牛湖等一批精品景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做强电子商务,推进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创达电子商务城等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和企业,新增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个。全力做大综合物流,积极发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配送中心,构建铁、水、公综合物流体系。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稻虾共作面积实现翻番,突破30万亩,居全省第二;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54个,总数825个,居全省第一;新增家庭农场1300家,总数近8000家,居全省第三。

今年,滁州实施乡村振兴突破年行动,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业培育、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功能农业拓展等五大行动,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凤阳、明光等4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120亿元,天长争创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实施稻虾共作“双百”工程,总面积超50万亩;加快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00个以上,各地新增1个以上全国全省知名品牌特色农产品,争创国家级滁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省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培育观光休闲等农业新业态,创建一批田园综合体,开发一批“食药同源”农产品,争创5个以上市级、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天长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重点板块加速崛起

近年来,滁州大力实施大江北战略,制定规划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实施意见,加快毗邻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率先融合发展,重点推进苏皖特别合作区、全椒东部新区和乌衣、汊河、金牛湖新区开发建设。东西部协调发展加快,“一园三城”为主体的东部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全力推进,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96个,总投资195亿元。县域省级以上开发区优化整合为8个,全椒经开区进入全省三十强。

定远开放合作展现新局面。深化“双圈”互动,主动参与长三角、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积极响应市委大江北协同发展战略。深化校县合作,与中科大、安大、安农大、安师大、省农科院等1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联系。坚持招大引强,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开工建设26个,竣工投产18个,到位资金102亿元。

天长以金牛湖新区建设为主攻点,争当深度融入“大江北”急先锋。组建强有力工作机构,成立金牛湖新区筹委会。突出规划引领,完成金牛湖新区各项规划编制。全速推进征迁工作,强化要素支撑,注册20亿元成立金牛湖新区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融资10.1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30亿元的生态路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一期PPP项目签约落地,投资180亿元的天才小镇、投资15亿元的茉莉安居小区、投资3.5亿元的金牛湖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大招商力度,投资100亿元的茉莉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

南谯区高教科创城展现新颜,邀请中规院高标准开展总规优化提升工作;汇智湾片区、南工大研发区、军民融合示范区三大片区在建工程加快推进,科研楼、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等一批生产生活设施基本建成,综合生活楼投入使用;华为滁州云、中关村协同创新中心、西交大科技园滁州分园、中财大科技园滁州园等15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

全椒县依托东部新城,推动与南京江北新区规划一体化、交通同城化、产业协同化、合作常态化,编制了15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利用规划和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控制性规划,推进江北大道、滁州大道等重点交通项目,构建“大江北”半小时通勤圈,聚焦江北新区产业体系,重点在先进制造、电子新材料、文化旅游等方面合作承接,目前已有11家企业与江北新区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

来安县充分发挥“南京江北门户”优势,以汊河为突破点,高标准编制汊河新区发展规划,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大江北”深度融合。目前,汊河高新技术企业和战新企业发展到40家,超过4000名企业高管和高技能人才来自南京,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60%。

凤阳以建设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将凤阳经济开发区、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安徽凤阳硅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整合组建淮滨新区,打造成全县管理体制高效化、运行机制独立化、服务体系专业化、产城融合一体化的沿淮生态经济区、创新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城乡统筹加快推进

美丽乡村花开遍地。去年以来,滁州市7个有省级任务的县(市、区)均获得过“省级先进县”称号,实现全覆盖。全椒县大墅镇荣获2018年“中国最美康养小镇”称号;天长市荣获2017年度“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凤阳县小岗村荣获2017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专业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天长市汊涧镇长山村荣获“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来安县贾龙村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明光市尖山村荣获“九康杯”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全椒县黄栗树村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基地”等称号。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去年,滁州紧扣“打翻身仗、攻决胜关”目标,以“六大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重补促”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和资产收益扶贫“八步工作法”到村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全覆盖。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5亿元,居全省前列。定远县摘帽、21个贫困村出列、2.82万贫困人口脱贫顺利完成。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滁州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前列,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化,“三变”改革深入推进,获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64个村累计实现股份分红1227万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县域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培育市级特色小镇8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三大革命”扎实推进,8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改厕35087户,综合整治自然村3604个。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会在来安召开。

(文/施璇 图/李晓村 卢志永 王青)

新闻推荐

扎根乡村育桃李,三尺讲台献青春 记天长市师德先进个人、关塘小学语文教师王玉琴

本报记者卢晓东通讯员丁兆安自19岁成为一名教师,她在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3年。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她扎根乡村,默默耕耘...

天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天长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