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届清明拂新风

安徽日报 2019-04-05 06:46 大字

缅怀先人、返乡祭祖,是清明节传统习俗。全省各地易旧俗、树新风,以文明环保方式寄托哀思,让追思先古融入现代文明。

文明祭扫成风尚

“不点一把火,不烧一张纸,文明祭祀从我做起。”清明期间,在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连水社区,几百名居民在条幅上郑重签名,并领取了一盆绿植。为倡导文明祭祀,连水社区组织开展“纸钱换鲜花送绿植我签名”活动,号召辖区居民用绿色低碳方式祭奠亲人,提倡过一个“风清气明”的节日。

“扫下二维码,就可以进入陵园官网,进行网上祭拜。”合肥市小蜀山陵园推出标有二维码的指示牌,实行“网上祭拜”。和传统祭拜一样,祭祀者可以选择 “水果”“鲜花”等祭祀供品。在“留言板”上,祭祀者还可以撰写寄语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小蜀山陵园LED屏幕同步滚动显示。

寄托哀思不必拘泥形式,传统习俗更需关照现实。今年,安徽省各地以植树祭祀、鲜花祭祀等低碳环保方式,取代焚烧祭品、燃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合肥市开展“人文共祭·爱传万家”集体共祭活动,扩大与社区合作,拓展集体共祭进社区形式。蚌埠市通过举办公益惠民现场活动、小型文艺会演、文化讲座等形式,使文明祭祀宣传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池州市组织志愿者设置文明祭祀宣传台,向市民介绍清明节起源、祭扫方式变迁、燃烧香蜡纸对环境影响以及现代文明祭扫方式等,引导群众用鲜花寄托哀思,树立健康向上的祭扫新风。

厚养薄葬成主流

前不久,天长市石梁镇蔡河村90岁高龄的陆老太去世。按照当地旧风俗,应安排搭台唱戏、敲锣鼓吹唢呐,热热闹闹来一场风光大葬。令村民们想不到的是,老太太的儿孙们一致主张丧事简办。

“生前尽心服侍,老人去世后,要遵从她的遗愿,做到流程从简,坚决不搞大操大办那一套。”陆老太生前四代同堂,儿孙孝顺,生活幸福。老人生前的愿望是丧事文明、节俭,不收礼金以及其他吊唁品。

“老人在世时好好孝敬,去世不求风光大葬,没人会说三道四,陆老太一家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村民袁大爷感叹道。

丧事简办除旧俗,生态礼葬树新风。3月30日上午,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2019年春季生态礼葬活动,为54位逝者举行了追思和生态安葬仪式。数百位逝者家属在工作人员组织引导下,手捧亲人骨灰坛前往落葬区,在树林和花丛中完成安葬仪式,插柳祈福,诉说思念。

作为全国首批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宁国市把建设生态型墓园的先进理念,贯穿于公墓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大力倡导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节地安葬形式,把更多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铜陵市坚持开展骨灰免费撒江活动,共有300多位选择这种环保方式,将骨灰撒入长江,让生命回归自然。全椒县今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力促殡葬改革,保障群众需求,保护生态环境。

观念转变聚共识

献花篮,奉寒食,插柳祈福……4月2日,一场集体祭扫仪式在宣城市府山广场拉开帷幕。伴随着音乐声,写满逝者姓名的书册摆放台前,两位礼兵抬着花盘从绿毯上缓缓走来,将花盘敬献在书册前。全体家属代表跟随礼仪师一同恭读祭文,面向亲人书册,集体祭拜行三鞠躬礼。

“随着风俗改变和观念变迁,如今大多数群众已不再燃放烟花爆竹,更愿意用文明环保方式祭奠亲人。”宣城市文明办副主任陈玉红说。

在合肥市民徐峰看来,对先人的缅怀,既是个体心灵的慰藉、血脉亲情的感怀,也是为了将对逝者的追忆更好地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他认为,摒弃陈腐习俗,必须转变观念,在传统中注入文明与进步的因子。

“礼,与其奢也,宁俭。”慎终追远,应当更俭约。清明期间,全省各地发出倡议,节俭祭祀、理性祭祀,不搞攀比、不讲排场,大力倡导厚养薄祭祀,用真诚的孝心孝行,让老人在世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让他们安享晚年生活。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表达孝心敬意,关键在情感之真挚,而不在墓碑有多高、墓地有多大,也不在焚了多少香烛、放了多少鞭炮。”徐峰说,亲人相约,清扫一下墓位,献上一束鲜花,倾述一番深情,形式虽简单,哀思却真切。

“推动移风易俗,表面上是改变行为习惯,实质上是价值观的改变。”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跟上时代步伐、凝聚价值共识,在慎终追远中拥抱现代文明,才能让清明更“清朗”。

新闻推荐

天长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水平

本报讯(通讯员李炳旺记者周连山)日前,记者从天长市有关部门获悉,天长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努力提...

天长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