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天长甘露饼

滁州日报 2018-01-31 00:00 大字

□忽艳

第一次听说甘露饼的名字便觉得特别好听,带着点“仙”气,心中暗想,会不会与美女有关?天长文友朋友过来办事,顺道给我带来了其家乡的特产,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这糕点,更别说品尝了。当时除了感觉它名字好听外,并无特别印象,故心里也没多少期待。

周六早晨起来,因没有做早饭,泡好茶后突然想起了甘露饼,于是便拿了出来。普通的纸盒包装,大红的底色上有三个黄色大字“甘露饼”,看上去其貌不扬,甚至还带着点土气。谁知打开后却大出意外,对我来说,用“惊艳”一词形容当时视觉上的冲击毫不为过。内包装虽然也简单,只是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可里面的六个圆形面饼,怎一个“白”字了得!它不同于普通米糕的暗白,也不是平常馒头的本白,更不似家常大米的珍珠白,而是一种纯粹、决绝的净白,白得夺目耀眼,白得欺霜赛雪。

甘露饼从底层看油浸浸的酥皮薄如蝉翼,层层叠叠堆砌而成,颜色略显暗白。表层却是如絮般厚厚实实地覆盖着白色霜粉,似冻雪般冷白,上面还有青红丝点缀,恰似“一点丹红雪里开”,颜色煞是好看。六个圆饼大小各异,形状有别,明显属手工制作。想到既然称之为饼,应属内敛、温润型糕点,没想到此饼却是白得如此放肆与张扬。

打开音乐,慢饮一口茶后,信手拈起一块细细品尝,底部初入口时酥脆无比,那种脆犹如薄霜,一触即碎,令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细咂之下,淡淡的咸味中隐隐有股肉香,纯素的糕点竟然吃出肉香味,却属意料之外了;顶层入口时截然不同,香甜软糯,入口即化,清新典雅的素甜萦绕唇齿,小口品尝效果最好;第三口更是绝妙无比,软中带脆、脆里夹糯,咸甜适中,令人不禁闭目称奇。甘露饼果然不负其名,真是让人有种如啜甘露的感觉。“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一头青丝盘珠翠,鬓角斜插玉簪,上着百花衫,下束百褶裙……美女与甘露饼的故事俨然拉开帷幕……想像的闸门一经打开,我又陷入自己的世界里。

早饭后,意犹未尽,便上网搜查甘露饼的相关信息,却原来与美女毫无关联。相传清道光年间,滁州天长市人戴兰芬,中状元后将当地特产甘露饼作为贡品呈入宫廷,深得赞誉,又称“进贡甘露饼”。其主要制作原料除了精白面粉、白绵糖、糯米粉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油品——熟猪油,怪不得能吃出肉香味呢,我疑惑顿解。再往下看,因甘露饼的生产工艺极为精细,目前还只能靠熟练工人手工操作。这也证实了我之前的猜想。

“别看这普通的小饼,做法却大有讲究”,后与朋友谈起此饼,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据我所知,要先将精面团擀成如纸一般很薄很薄的酥皮,再按一定形状叠折成九层,入锅以后,用熟猪油文火煎炸,不一会你就会看到酥皮在油锅内层层绽放,犹如一朵朵在你眼前逐渐盛开的白莲花,如“昙花一现”,不过此花不谢,除非你吃了它,朋友打趣道。待酥皮层层放开后再出锅,放上以糯米粉和白绵糖混制而成的霜粉,最后在上面再加上表梅、红丝,甘露饼就做成了。说的再好也不如亲身感受,哪天你过来,我带你亲自去体验一下。他尤其自豪地告诉我,天长甘露饼早年已被评为全国优质名细传统糕点,它的制作技艺也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就在去年省文化厅发布的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长甘露饼再次榜上有名。

食材不分贵贱,吃的是滋味,品的却是文化。极赋人文积淀的天长甘露饼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与众不同的味道以及蕴含的故事而流传日久,如今,已成为当地标志性美食。传统的手艺,传承的是勤劳与智慧,如此朴实、美味的甘露饼,凭借的是祖辈们口口相传的手艺,容不得弄虚作假。朋友相交亦如此,不加修饰,纯净自然,只需真心赤诚相待。

这世间,唯有真心与美食不可辜负!

新闻推荐

天长全面实行封湖禁渔保护水产资源

本报讯近日,天长市专门出台文件,规定从1月份开始,全面实行封湖禁渔,保护水产资源。为促进湖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市农委今年对全市渔业水域实行季节性禁捕,以涵养生态。今年封湖禁渔的时间从1月1日至5...

天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天长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