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喜迎党的十九大十看滁州新变化(④⑤⑥)

滁州日报 2017-11-02 09:25 大字

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继7月6日刊发“十看滁州新变化”之一、二、三,今日本报推出“十看滁州新变化”之四、五、六,以飨读者。 天长市的画里高巷定远县的美丽乡村科技扶贫到田头面向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南谯区珠龙镇农民文化乐园之文化广场滁州花博园缤纷花海惹人醉全椒县辉隆集团农业产业化基地苏滁现代产业园引进新加坡运营模式的邻里中心 位于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安徽猎豹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四看滁州

创新模式强力推进***

去年以来,滁州市坚持以产业就业扶贫为根本,以健康扶贫为重点,以“四严四覆盖”为保障,扎实开展扶贫开发“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以绣花功夫和钉钉子精神精准落实各项扶贫工作,不断探索具有滁州特色的扶贫新模式,确保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创新机制务求工作实效

制定政策,强化保障。在2016年已制定的“1+36”政策配套文件基础上,新出台7项带有滁州符号的特惠政策:针对健康扶贫,将“180”政策提标“190”;针对就业扶贫,出台了就业扶贫驿站指导意见;针对产业扶贫,出台了特色种养业扶贫“333”行动方案;针对“三带一自”扶贫模式,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针对“分贷统还”模式推广,优化金融扶贫方案;针对贫困户危房应改尽改,完善危房改造实施方案;为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出台资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2017年滁州市、县两级共统筹安排上级扶贫专项资金3.8亿元。

硬化责任,传递压力。印发《2017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要点》,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层层压实各级、各部门及帮扶责任人责任。实施“八个一”工作模式,做到每日信息一交流、每周工作一小结、每旬工作一通报、每月工作一督查、每双月工作一现场、每季工作一调度、每半年工作一考核、每年工作一考评,有效指导全市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分类施策推进产业扶贫

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把产业扶贫放在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村逐户制定方案。滁州市、县两级均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行业“智囊团”,分赴各镇、村精准指导。截至今年6月底,5个重点县市发展1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户6.8万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8%。发展到户产业扶贫项目9.3万个,每个有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户平均实施1.36个;发展到村产业扶贫项目586个,实现了123个贫困村全覆盖,平均每个贫困村实施4.76个。全市今年建设的35个村级光伏电站、8400个户用光伏电站均已并网,超额完成年度任务,123个贫困村村级光伏电站已全覆盖,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

突出项目带动、社会支持。实施“N+贫困户”,多措并举带动产业发展。一是“项目+贫困户”。发挥扶贫贴息贷款“酵母”作用,引导贫困户灵活自主发展产业。二是“大户+贫困户”。充分发挥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技术和市场渠道优势,建立专业大户与贫困户利益捆绑机制。三是“股份+贫困户”分红兜底线。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保底分红”模式,并整合贫困户扶贫贷款等政策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沉睡的资产资源,共建产业发展基地。

精准信贷强化金融支持

推行小额信贷,助力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小额信贷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扶贫工程,着力解决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信贷需求。对原有小额农贷信用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创新贫困户小额信贷“631”评级授信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实现评级授信全覆盖。建立扶贫再贷款使用机制,总结推广“扶贫小额信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金融***模式,增加对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上半年共向13618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73%。

实施贷款保险,降低信贷风险。滁州市、县两级财政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准备金和特色农产品保险补助基金,支持开展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保险、人身意外保险,对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实施风险补偿,并对保费予以补助。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共设立风险补偿金3340万元,为1591户贫困户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财政贴息60万元。

量化股权资产收益扶贫

2016年以来,滁州市围绕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即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其他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和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进行资本化和股权化,以优先股的形式量化给贫困户;贫困户可以采取土地托管、畜禽托养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种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享受资产收益所带来的“红利”,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滁州市已探索出社会资本参与光伏扶贫、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生产经营收益、非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等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据统计,2016年滁州市财政资金投入扶贫项目3565个,其中种植业63个、养殖业21个、村级光伏146个、户外光伏3323个、其他项目12个,形成资产20489万元,实现资产收益2278万元。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覆盖到全市88个贫困村,其中46个贫困村实现了分红,3794名贫困户从中受益,拿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五看滁州

扎实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滁州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安徽省级考核中始终保持片区前列,一幅乡土气息浓郁、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皖东大地徐徐展开。

串珠成链打造特色风景线

串点成线,抓好示范。在修编村庄布点规划上,滁州坚持“珍珠项链”模式,串点成线、连线成面、连片开发。去年来,滁州美丽乡村建设围绕“1124”目标组织实施,即:开展100个左右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安徽省市县级中心村建设;推进天长市整县域建设美丽乡村;创建来安县汊河镇、明光市女山湖镇两个特色镇;打造以南谯西部山区旅游示范线、全椒一二环生态观光示范线、来安北部苗木花卉生态观光线为支撑的环滁城美丽乡村示范带,沿淮美丽镇村风光带,环江北新区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定远百里美丽乡村示范带。通过努力,一批风光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已经崭露头角。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严把“两个关口”(群众认可、专家审查),突出“三个结合”(与现有资源、功能整合、未来发展相结合),坚持“五个不准”(不准破坏自然环境、自然水系、村庄肌理、传统风貌、大拆大建),对8个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全面进行修编,全市已建成的149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普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

产村融合培育内生动力源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滁州牢固树立产村融合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为美丽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各地突出优势资源,精心谋划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各类产业,一批产村融合示范点脱颖而出。来安林桥村苗木花卉畅销国内,桃花村桃花节、采桃节游人如织;全椒县河东村现代农业蓬勃发展,黄栗树村乡村旅游红红火火;明光市梅郢村建成全国最大3D动画村,天长市长山村农民公园吸引众多江苏游客休闲度假。各地还依托自然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来安张山和复兴等村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近年来,滁州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激发了发展动力活力。在安徽省率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60多万亩。天长市农村集体资产权能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业部高度评价并在天长召开全国现场会。积极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三变”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等,从“分田到户”到“分红到人”模式被新华社等众多媒体报道。

综合配套提升内外兼修美

滁州坚持把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放在美丽乡村建设重要位置,从规划开始就突出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综合配套,并整合各方资源,同步建设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到位。确定房前屋后整治、道路通畅、村庄绿化、长效管护等11项基本建设任务,美丽乡村示范点全部做到水、电、柏油路(水泥路)、有线电视、互联网等五通,全面建成了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厕等“三大革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公共服务落实到位。全面启动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工作,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各地还结合村庄历史、风俗传统挖掘了一批特色文化,许多村庄自发地组建了舞蹈队、体育运动队等,传承乡土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作用,精心设计内容,做到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一墙一主题;开展文明户、新风户、“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评选和“三留人员”关爱等活动,进一步引导村民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康居铜北”“幸福益民”“诚信李坡”等一批文明和谐乡村相继涌现。

经过创建,滁州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小岗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专业示范村;来安县贾龙村入选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全椒县黄栗树村荣获“2016年度CCTV7寻找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天长市长山村荣获2016年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称号;明光市尖山村荣获“九康杯”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六看滁州

打造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

近年来,滁州坚持以新型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能级,不断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和内生动力,新区加速扩展,老城加速改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推进大组团创造城市扩张新模式

树立组团发展理念。滁州中心城区过去的体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为此,滁州把组团发展作为城市扩张的主要路径,启动新一轮滁州城市规划修编,明确提出建设“一主四副”组团,打造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一主”即主城区,“四副”即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南谯乌衣、来安汊河两个新城,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四个副中心环绕的大型组团。“一主四副”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94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170平方公里。2015年9月22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突出交通先行要求。着力打造大滁城“半小时”交通圈。洪武大道、104国道改扩建等工程完工,标志着主城区到各组团的快速通道全面建成。滁州大道、世纪大道改造、东坡路北延和西涧路延伸工程等项目建设,构筑主城区主次干路、支路和绿道相结合的城市路网系统,进一步打通了城市之间外循环。开通滁城至乌衣、来安、全椒之间的公交专线,基本实现了组团内公交同城化。滁马高速建成通车,推进滁宁轨道交通、滁天、来六、西环等高速公路建设,组团对外交通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截至去年底,“一主四副”区域集聚人口140多万人,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拥有7个开发园区,是全市园区总数的一半,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0%,财政收入占全市的60%,正在加速成为滁州发展增长极。

开展大建设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

近年来,滁州持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主城区累计开展重点城建项目1000多个,完成拆迁650多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500多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8平方公里扩大到90平方公里,路网框架拓展到120多平方公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跃居安徽省前列。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城市改造步伐。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增强市民获得感。围绕古城改造,先后启动了遵阳街、化肥厂、章益吴棠故居、小桥湖等15个棚户区项目改造,涉及居民4500户,征收房屋面积47万平方米,扭转了老城区脏乱差的局面,并为后续建设预留了发展空间。遵阳街是滁城出了名的棚户区。去年,滁州正式启动房屋征收工作,这里的1115户居民搬离年久失修、低矮破旧的旧宅,迁入牢固宽敞、设施齐全的新房。实施了道路交通、市政、给排水、污水治理设施等一大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目前,中心城区170平方公里范围内道路总长度达到624公里,建成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线3555公里,日供水总能力达到26万吨,完成151条小街巷建设改造,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44个,累计投放公共自行车4260辆。

实施重大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科学规划,以重大设施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能级和生态环境。近年来,滁州围绕一山(琅琊山)、一湖(明湖)、一河(清流河)、一城(滁州古城)“四个一”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山城一体、城湖共生的城市形态。改造琅琊山醉翁亭核心景区,恢复清流关、丰乐亭、龙池街景区,为琅琊山争创5A级景区奠定基础。全面改造清流河穿城段,消除原有黑臭水体,恢复滁州母亲河古韵。持续改造南湖、北湖、内城河,构建山水相连、河湖畅通、古今交汇的古城特色新风貌。启动23平方公里明湖建设,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城南新区在拉开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市科技馆、博物馆、市一院南区等一批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使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主城区累计实施“绿色滁州行动”绿化项目480余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400万平方米,提升绿地600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组建大城管开创城市管理新格局

近年来,滁城面积和常住人口均增加一倍以上,给城市管理带来全新挑战。去年以来,滁州以创建安徽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打响市容整治攻坚战,同时创新机制,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创建第四届安徽省文明城市。

率先改革,构建大城管格局。为了适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建设高水平城市需要,今年以来,滁州市在安徽省率先开展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整合规划、建设、环保、公安、工商、水利、食品药品监督等多部门执法职能,综合设置城管执法机构,构建“大城管”格局。同时,按照“全面覆盖、界限明确、规模适度、不留盲区”的原则,在城区划分68个单元网格。每个单元网格管理人员至少3人,其中1人为社区书记(或主任),2人为城管执法人员,实行双网格长制,建立街道主责、社区主抓、城管主力、单元网格主体的责任体系,做到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快速解决,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模糊向清晰的转变。

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苏滁现代产业园是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落户安徽兴办的第一个园区,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蓝图。园区成立苏滁城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对道路保洁、绿化管养、路灯照明等29项城市功能进行一体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这样的模式,目前在安徽属首创。苏滁城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守亮说:“每天我们都有巡视车在园区道路内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就用手机将其拍下来,上传到平台,再由平台分配给相关人员现场解决。”数字化管理方式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管理流程的创新,也提升了整个园区市政管理的效率。

本版图文供稿:滁州市委宣传部

日新新月月异异的的美美丽丽滁滁州州

新闻推荐

天长连续19年获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

本报讯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全省第六批平安县(市区)和确认已命名平安县(市区)的通知》,天长榜上有名,自此已连续19年获得全省平安县(市区)称号。多年来,天长市深入推...

天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