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梅白鱼记

新安晚报 2020-07-02 10:41 大字

□滁州郑心一

前天早上,外甥从池河给我发来一个短视频,画面中,一个寻常见到的白参子,轻轻甩动了一下,尾部排泄处见乳汁状液体滴答而下,地面早已白点斑斑,我不由得一阵激动。因为一直向朋友们介绍家乡的特产梅白鱼,一直为母亲河能有这样神奇的物产而自豪,可是梅白鱼最大的特点——每年的梅雨季节会有乳汁状分泌物,却始终没有亲眼所见,只是存在于方志和传说中,这段视频虽短,却坐实了这一记载和传说。

视频分享到朋友圈以后,引发了朋友们的极大兴趣,评论点赞如蚁聚蜂拥。农民作家李荣厚激动地和我说,他在池河边生活了六十多年,也是首见。恰巧,诗人梅道文在朋友圈分享了他买到的几斤参子,产于附近全椒的黄栗树水库。问他那些参子有没有“白浆”,回答说:“好像没有。”鱼是他亲手打理的,如有“白浆”,应该可见。

于是,赶紧联系池河镇文化站站长李学兵。他是一个热爱本土文化,且倾心用力,于宣传很有识见的人。请他联系一个池河的渔民,确保我去能看到、拍到梅白鱼。为了万无一失,我又打电话给外甥李健,让外甥联系那个拍视频的逮鱼人。

2020年6月27日,一早六点多,我一个人驱车前往池河。

七点半至池河,经学兵站长引路,来到位于池河太平古桥西南方的太平湖边渔民朱凤玉家(此太平湖乃池河大闸蓄水而成)。本来想拍他湖上起网收鱼的场景,谁知还是来迟了一步,打鱼人起得早,五六点钟已经收网归来。

老朱今年69岁,他小时候就跟随父亲在池河上打鱼,于今已经六十多年。他介绍说,池河水域鱼产特别丰富,几乎江淮内外的鱼,在这里都能见到,尤其以草鱼,参子,青混,鲢鱼,黑鱼,鲤鱼,鲫花(鳜鱼),鲇胡子,鳊花,草虾,龙虾,泥鳅,黄鳝为多。简单介绍已毕,我们就直奔主题,问他昨晚有没有逮到梅白鱼?看到我们一惊一乍郑重其事的样子,朱凤玉两口子似乎感到很好笑。老朱说,梅白鱼哪年梅雨季节逮不到?于是,把我们引到建在院子里的鱼池边,只见里面不仅有参子,还有草鱼,鲇胡子,泥鳅之类,见到人,一干鱼扑棱乱窜。朱凤玉去鱼池里抓了几条参子,用手略挤,果然有乳汁状液体淋漓而下。他介绍说,梅白鱼要符合三个条件:以池河镇为中心的附近水域,梅雨季节,必须是公鱼。问,为何必须是公鱼?他说,猛鱼(方言,意母鱼)肚里有子,没有鱼白。他的老伴从鱼肚子里挤出一小块猪油状物,老朱说,这就是鱼白,“奶液”就是这个分泌出来的,只有这里的公鱼有,猛鱼没有。他告诉我们,梅白参子性情急,胆子小,出水很快就死,死了就不会分泌“奶液”,所以河水煮活鱼,才是上上品。祖上传下来说,以前南京那边专门过来吃梅白鱼的人多,可能与当年朱元璋以及定远在朝高官回乡经常经过池河有关。

他还介绍说,大河水域(他喜欢把池河叫大河)光参子就有好几种,其中有梅白,驼背(青参),翘嘴朱红(尾部和腹鳍都是红色的)。这三种鱼的名字不仅我是第一次听说,就连对池河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李学兵先生也是首闻。梅白和朱红多么富有诗意,而驼背,又十分贴切形象。

现在,池河上游到池河镇这段还有几十家渔民,主要靠打鱼为生,在池河镇只剩下六七家了,多是祖祖辈辈喝着河水,吃着河鱼长大的渔民,捕鱼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更是他们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延续。

采访中得知,老朱不仅是个逮鱼的好手,还是安徽省劳动模范。1991年,池河流域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朱凤玉带着儿子,连续七天七夜,靠着自己捕鱼的小船,紧急转移了两个行政村的两千多位村民,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中午,李学兵先生说,梅雨季节来池河,不能不品尝地道梅白鱼。寻常时,皖东包括池河人喜欢把参子用盐码一下,给风吹吹,或者阳光下曝晒至半干。这样的鱼,肉结实,有弹性,咸鲜入味,下饭。但是今天,上的两道梅白鱼,一个是清蒸,一个是红烧,都是鲜鱼现做,没经盐码,味道一个是鲜,一个是嫩,全无丝毫土腥气。回味起来,有新茶叶尖上的一脉悠远,似乎还有陈年记忆里的味觉愉悦。清蒸的像茶盏上升腾的水汽,清淡而甜;红烧的,感觉如苏东坡三州功业里的文字,醇厚而美。这也许正应了捕鱼人老朱说的话,池河水干净,多沙,少淤泥,因为是活水,所以大河鱼比大水库里的鱼要强上一等。

池河鱼已经如此优越,更何况是正宗的梅白鱼呢?

吃鱼,当然要去池河;去池河,当然要吃梅白鱼;吃梅白鱼,别忘了让当地人讲讲太平桥和朱洪武的故事。

记住,池河人好客,酒量大,划拳技术高。

新闻推荐

王图强调研滁州市电力服务发展工作

本报讯(宫晶晶记者晋群)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图强冒雨赶赴同乐50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现场,实地查看项目建设进度,听取市供电...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