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以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0.8万亩,今年产量将达120吨 种下“青山” 换来“金山”

滁州日报 2019-10-29 08:03 大字

本报记者王琼实习生王欣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10月12日上午,全椒县石沛镇薄壳山核桃基地,一场蒙蒙秋雨,让基地里的核桃裂开了口,一个个椭圆形的核桃挂在枝头,长势喜人。基地里游人如织,纷纷在枝头采摘,因为这里正在举行的是2019中国首届碧根果采摘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在坚持生态发展的基础上,既建好绿水青山,又赢得金山银山?2014年起,滁州市以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绿色富民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薄壳山核桃栽培面积达到10.8万亩,建成市林科所国家级薄壳山核桃良种基地1个、省级薄壳山核桃博士工作站1个。种植五年,薄壳山核桃已进入初果期,今年产量将达120吨。

种下一粒果探索增绿富民新路

王宏军是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协会会长,看着基地里的游人开心地采摘,非常高兴。

“通过这样的采摘节,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薄壳山核桃,能把全椒的牌子打出去,招引来更多合作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王宏军告诉记者,目前全椒县薄壳山核桃基地已经和生产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部分深加工企业也有了合作意向,未来不但要把全椒打造成薄壳山核桃的集散地,还要申请中国碧根果之都。

2014年起,全椒县结合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加快林业结构调整,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新方式,探索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富民新路。目前,全县发展薄壳山核桃面积5.2万亩,建成面积位居华东片区第一,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已走在全省前列。

全椒县是滁州市薄壳山核桃规模种植最早、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近几年来,滁州市以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为抓手,结合雪灾受损林木清理,加快全市林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麻栎、杜仲“三棵树”。截至目前,薄壳山核桃栽培面积达到10.8万亩(其中2019年3.78万亩),造林企业和大户达到75家,其中连片栽植500亩以上的48家;建成市林科所国家级薄壳山核桃良种基地1个;建立省级薄壳山核桃博士工作站1个。

延伸产业链打造一站式集散地

刚刚在2019中国首届碧根果采摘节上被聘为全椒县薄壳山核桃产业首席专家之一的龚明,对全椒县薄壳山核桃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已有近五年时间,在栽植存活率、园艺化栽培、早期丰产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

“现在只是初果期,受今年旱情影响,核桃减产不少,以后进入盛果期,每年挂果量将成倍上升。”龚明说,滁州市薄壳山核桃起步较迟,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全省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在45万亩,滁州市就有近11万亩,占到了1/4,特别是全椒县2014年、2015年种植的第一批已经进入了初果期。经估算,全省薄壳山核桃今年年产量将达200吨,全椒县就将占到一半。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木本油料,省政府也出台相关意见,对薄壳山核桃新造林给予奖补,为滁州市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注入发展信心。下一步,滁州市将结合造林任务,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一批市级薄壳山核桃产业专项保障性苗圃和示范基地,向社会推荐良种壮苗,力争实现30万亩的发展目标。

“薄壳山核桃全身都是宝,果实可以食用,也可以榨油,而且树木也是良好苗木、优质木材。”龚明说,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必须要解决建设好现代化农林业灌溉设施、苗木种植密度、加强技术团队建设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要制定产业长远发展计划,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将滁州打造成良种发育基地、产量生产基地、优质木材产业基地,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薄壳山核桃一站式集散地。

十九大精神在江淮

新闻推荐

科学化管理 养殖业升级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全椒县马厂镇喻河村的安徽天之骄鹅业公司。这里依山傍水,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一排排鹅舍大棚坐落在...

全椒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全椒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