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带你“穿越”乡村医疗40年
○1973年,张达仁(中)在桥青村卫生室给村民看病 ○当年曾治疗过的患者还记得张达仁 ○张达仁当年用过的听诊器 ○张达仁很欣慰地看到现在乡村医疗条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现在的桥青社区医院条件好多了乡村百姓生了病咋办?最快捷的当然是去当地卫生室。
这两天,一张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村卫生室老照片在网上流传开来。照片中,一位年轻的村医正在给一位患者听诊。四十多年过去了,乡村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昨天上午,记者偶然找到了那张老照片上的主角,当年的年轻村医,如今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饶有兴致地回忆起了往日一幕幕……
老村医回忆往事
这位老照片上的村医叫张达仁,已经70岁了。昨天上午,当记者把老照片拿到张达仁面前时,老人有些惊讶。没多久,当年的情形便在老人脑海中浮现。
“那时候,我刚20岁出头,所在的卫生室叫‘桥青大队合作医疗室’。”据张老回忆,当时的卫生室也就两三个人,“老师傅、我,还有下面生产队的一个医生。”
仔细观察这张老照片,只见年轻的张达仁正在给一位患者听诊。旁边一位面带笑容的小姑娘正在配药,后面的药架上摆满瓶瓶罐罐。“那时候什么药水啊、药片啊、消毒液啊,都是瓶装的。患者看了病,我们开药,就从药瓶里按量取药片,然后包在纸里发放给患者。”张达仁表示。
据张达仁透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卫生室的条件相对有限,基本上也就是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几样简单的医疗设备。“一般来说,老师傅在卫生室坐诊,我经常下到村里,上门看病。那时候也没有电话,都是通过村民带口信,要不就是村里喊广播,我才知道哪家哪户需要看病。”张达仁回忆说。一开始,老百姓看病拿药不需要花钱,只需要交个挂号费,初诊1毛钱,复诊5分钱。后来,慢慢的才开始收取费用,不过也很便宜,打一针一般才两三分钱。
每月工资仅16元
据了解,张达仁祖上三代行医。不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进卫生室的时候,也是边学边练习。1976年,张达仁来到县医院实习,之后,又来到卫校进修。
可以想象,四十年前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对于张达仁来说,每天来卫生室上班也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一大早都来到卫生室,晚上有时看病搞迟了,就在卫生室睡。除了帮人看病,张达仁当年还经常参加一些村里搞的医疗保障,像一些工程建设、民兵训练,他都来到现场提供医疗服务。
说到当年的待遇,张达仁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上班时,一个月16块钱,慢慢地2元、2元的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26块钱,在村里收入也算是不低的了。”
乡村医疗大变样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达仁从村卫生室来到复兴乡卫生院上班,一干又是二十多年。2010年退休后,张达仁又被卫生院反聘回去干了两年,2012年才离开医院回到家中。
从1970年到2012年,张达仁在基层卫生院干了四十余载。四十年,农村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昨天上午,记者陪同张达仁来到桥青社区卫生室,与当年的大队医疗室相比,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在卫生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个隔离的房间,有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设备也比以前先进太多。“这是先进的健康检查仪,能一次性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多项指标。”卫生室医生沈世芳告诉记者。
一位正在输液的大妈认出了张达仁。“好几十年没见张医生了,当年,他待我们可好了,不仅给我们看病,有时搞迟了,还经常给我们烧饭吃。”76岁的王宗秀告诉记者。
据了解,张达仁有一儿一女。女儿从卫校毕业后,在桥头集镇卫生院上班,也算是接过了父亲的衣钵。
张华本刊记者赵杰张宇泽
新闻推荐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全椒县林业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家园
本报记者王琼通讯员望勤立秋过后,穿行在全长55公里的全椒县一号公路——“美丽乡村一环线”上:碧云湖、神山国家森林公园、...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