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带富一方百姓 全椒县大力发展稻虾连作、薄壳山核桃种植书写脱贫大文章

新安晚报 2019-08-22 09:12 大字

全椒地处安徽东部,素有皖东“鱼米之乡”美誉。近年来,该县精准推出稻虾连作、薄壳山核桃特色种植等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脱贫产业,致力于打造“产业链”

“一只虾”带活一池春水

今年8月,全椒县龙虾产业协会会长王如峰应邀往返山东、福建、浙江等地,传授稻虾连作的“全椒经验”。经过10多年发展,得益于“左右逢源”和“鱼米之乡”,全椒龙虾早已声名远扬。

王如峰出身于水产世家,被称为“龙虾大王”。2006年起他就自筹资金,流转全椒县二郎口镇曹埠村350亩稻田开始养殖小龙虾,并逐步创造出种稻养虾的“稻虾连作”新模式。“现在都讲究饮食健康,在稻田里养虾最大的好处是绿色环保,因为田里有虾,农药除草剂什么的都不能用了。田里的水干净了,小龙虾的肉质也有保证。”王如峰说,养殖小龙虾就不能再打农药,所以稻米也非常受欢迎,市场需求大、价格高,非常畅销。据王如峰介绍,稻虾连作亩均可产水稻500公斤、龙虾150公斤以上,亩均利润4000元以上,综合效益最少相当于传统水稻种植的5倍。效益最少相当于传统水稻种植的5倍。

2006年,王如峰成立了全椒县首个龙虾养殖合作社——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如今有360户村民“加盟”该合作社,发展稻田养虾14000亩,户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小龙虾养肥了,如果滞销了怎么办?卖不上价怎么办?面对一些“会员”的担忧,王如峰还承诺合作社来找销路,收购合作社里48户贫困户、56户残疾户的小龙虾时每斤至少比市场价高出0.1元。

全椒县稻虾连作产业到底有多火?曹埠村的丁一告诉记者,现在养虾大户在村里150元/天都找不到人帮忙。面对记者的疑问,丁一笑着说:“每家都忙着养虾,哪有时间去帮人家干活?”

记者了解到,曹埠村24户养殖小龙虾的贫困户都在当年成功脱贫。

近年来,全椒在全县域推广“稻虾连作”模式,稻田养虾已经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该县龙虾养殖面积也已发展到25.5万亩,预计今年年底可达30万亩,居全省首位,全县2万多人直接从事稻虾产业,370户900多名贫困人口通过“一只虾”实现脱贫致富。

据了解,全椒县“赤镇”牌小龙虾、“虾禾”牌大米、“百子银花”牌龙虾、虾田米先后在国家级舞台斩获大奖。2018年1月,“全椒龙虾”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一粒果”带来一片财富

烈日当空,室外温度高达38℃。记者一行来到全椒县六镇镇大殷村,一条水泥路两旁,满地树苗随风摇摆,绿意盎然。记者经打听才知道,这是安徽长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千余亩薄壳山核桃连成一片,场面蔚为壮观。

薄壳山核桃又被称为美国山核桃、碧根果,兼具食用、药用、造林等价值。近年来,全椒县聚力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产量和种植面积稳居华东地区之首。安徽长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入驻全椒县大殷村,流转1500亩土地种植薄壳山核桃,如今已经陆续挂果,经济效益初显。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山核桃,村民如何收益,怎样保证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提高收入?据介绍,该公司以550元/亩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后,还积极提供就业岗位,现有工作人员60余名,均是周边村民,其中6人是大殷村的贫困户。

今年54岁的袁德钦是大殷村贫困户,2016年因妻子患尿毒症致贫,除了家里流转土地年收入上万元外,他在山核桃基地上班每月还能领取3000多元工资。据六镇镇党委委员陈放介绍,该公司除了种植薄壳山核桃,还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租用村里7个扶贫大棚培育苗木,租赁大棚的收益全部用于村里贫困户分红。

为了更好地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全椒县还请来科技“新财神”。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鼓励支持造林主体与中国林科院、安徽省林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达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全椒县已建立6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并组建全国首个以山核桃为主攻方向的博士工作站。

据了解,2018年全椒县薄壳山核桃已产果20吨,占全国的13%。预计今年年底,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产果可达60吨到100吨。

“一粒果”带来一片财富。全椒县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富民新路,目前该县有造林公司和大户49个,全县薄壳山核桃企业共流转369户贫困户的土地3850亩,户均增收5067元;林业企业吸纳196户贫困户就业,年收入多的可达3万元。

沈果黄元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晥客户端记者叶素健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全椒:扶贫“大体检”助力脱贫攻坚

“进村入户调查、现场分析研判,开展业务教学,问题及时整改。”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会战”行动深入开展,7月19日以来,全...

全椒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全椒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