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村里那条清水河
全椒县马厂镇马厂村,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 本报记者 范克龙 本报通讯员 沈果 摄
本报记者 何珂 范克龙
曾经,一条小河,一泓清水,是人们安放乡愁的地方。
曾几何时,蜿蜒的小河,生机难寻,清澈不再;孩童戏水、村妇浣衣的画面,也渐渐淡出了生活。
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加强下水管道建设、清淤治理河道……留住村里的那湾清水,各地纷纷因地制宜,探索实用有效的“高招”。
目前,安徽省各地农村水环境治理如何?还有哪些待解的问题?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乡村,近距离观察乡村水环境变化。
以前沟塘没人管、河水又脏又臭,现在经过清淤治理、堵住排污源头,河流越来越清澈——
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留住水清岸绿的乡村景观
莲卧水上,鱼游水中,修葺一新的河岸绿草离离、垂柳依依,这是全椒县六镇镇小集村的一景。在这片村落的中央,一方水塘明净如镜。
10月17日,家住水塘边的村民罗圣喜晨起散步,提起村里这片当家塘的变迁,老汉喜不自胜。“以前村里的沟塘没人管,河水又脏又臭,蒲草都长荒了。去年河道经过清淤治理,环境大变样,河水又清了,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罗圣喜喜滋滋地说。
六镇镇有关负责人赵彬介绍,2017年,该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一些农村沟塘重新清淤、绿化,加固护坡,并在河中种上莲、菱等水生植物,投放鱼苗,净化水体,修复生态,将农村沟塘改造成水清岸绿的乡村景观,成为了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去年以来,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并延伸到村,配套制度基本建立。设立村级以上河长52687名,覆盖全省3000条河流、218个湖泊、4000多座水库。同时,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速,河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留住乡村的水清岸绿,离不开河道整治,但根本上还得为农村污水找出路。
10月16日上午9时,巢湖市坝镇的老湖河上,两名村民正忙着捕鱼,几名村妇正在浣洗衣物。
“3年前,这里还是个臭水沟,夏天蚊蝇滋生,住在周边的村民门窗都不敢开,更谈不上在河里养鱼、划船、洗衣服了。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家住老湖河附近的王成强不禁挥手,仿佛要挥去眼前恼人的蚊虫。 “现在很多人羡慕我们,守着老湖河,按照城里人的说法,我们这算个河景房。 ”王成强家的转机得益于乡村污水处理。
从王成强家走出来,清澈河水就在眼前,沿着河边步行五分钟,就看到一处污水处理厂,周边3万人口的生活污水都集中在这里处理,日处理能力可达960万吨。 “周边村民集中,生活污水较多,而且还有几家大型养殖场,所以进水口能够闻到明显的臭味。 ”坝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管理方,中国水环境集团安徽公司运营总监王强告诉记者,污水经过多次过滤,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脏水”流入污水处理厂,“清水”流出,安徽省不少村庄,水质变化看得见。据了解,今年安徽省计划完成200个以上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9月20日,已完成146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离乡镇近的村污水管网可并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离得远的可安装小型污水处理设施——
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宜居村庄告别了污水横流
在全椒县马厂镇马厂村,有一条马厂河蜿蜒流过,这条并不宽阔的小河属于滁河支流,一直以来是当地居民农业与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环境变迁的一面镜子。
“以前老百姓生活污水随便排放,最终都流到河道里,河道里随处可见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水质不好。 ”对于马厂河的变迁,家住河畔的马厂村村民杨善友看在眼里。以前他家门口就是猪圈,一到下雨天污水横流,又脏又臭。现如今,村里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各家各户都铺设了下水管道,生活污水通过管网直接送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净化达标后再排入河道,马厂河的河水越来越清。
记者看到,在杨善友家不远处,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已经赫然矗立,工人们正在进行场地绿化。该镇党委副书记余华友介绍,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日处理污水可达500吨,连通地下污水管网16000多米,覆盖镇政府驻地5000多位常住居民。
与马厂镇污水处理厂不同,村里的污水处理更加“小巧灵活”。 10月16日,在庐江县冶父山镇晴岚村一户村民家门前,记者掀开水泥窨井盖,只见井里的水流平缓清澈。井盖下面是长长的污水管网,一头接到村民家里,一头连着村里去年新建的污水处理池。一根管子一口井,就像是看不见的“清洁工”,让晴岚村告别了污水横流的过去。
据了解,晴岚村的污水处理厂体量小,日均处理污水能力仅50吨,设施加上管网建设投入仅100万元。城镇污水集中处理技术工艺成熟,运行稳定可靠,处理效果更好,但受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后期运行成本高等制约。安徽省大多数农村地区,因为居住分散,选择小规模处理设施,有利降低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规划与建设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不同于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的集中处理,通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乡村污水在村内就可完成处理和循环。一方面,由于农村分散,单个村的污水产生量少,管网铺设的成本要远高于污水处理设备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型污水处理设备必须有专业人员值守、维护,农村难以实现。因此,选择适宜的技术和处理模式,提升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精细化管理,成了提高农村污水治理绩效的必然选择。
建好更要管好,促进企业专业化运营、加强信息化管理,打好农村污水处理的组合拳——
创新模式、拓宽渠道,探寻治理长效管护机制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不是目的,用才是关键;河道清理不是目的,保持住水清岸绿才是关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定要立足长远,从以前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污水处理设施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而且在前期选方案时,就得提前考虑后期运行等问题,否则后期管理跟不上,可能造成闲置。 ”采访中,有乡镇负责人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发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作用,必须缺管网补管网,不让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各自为战”。同时,要采用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环保企业专业化运营、常态化运营。多管齐下,才能打好农村污水处理的组合拳。
“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自动化程度高,需要人工运营维护的很少,比如,坝镇这个日均处理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只需一名门卫、一名运行工人。”王强告诉记者,一些村里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甚至不需要专人运营维护,公司聘用几名运维人员,穿梭在多个污水处理厂之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 “农村污水处理本身规模小、项目相对分散、管网成本高,村村分散建设运营,稍大区域打包能够提高效率,更好地实现规模效益,参与企业也会更有发展动力。 ”王强说。
此外,当下火热的“互联网+”也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收集、整合各环节数据,实现远程监控、运维监督、监察巡检、故障统计、治理报表等,并实现智能手机客户端的管理监控,这种信息化、智能化运维管控手段无疑可以解决行业痛点,节约运维成本。
农村生态要美,水环境治理是关键。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堵住乱排乱放的口子。美丽乡村,绝不能是“污水映新房”,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进度,建立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管护机制,才能让水更清、岸更绿、农村更美。
题图:10月17日,航拍的全椒县马厂镇马厂村污水处理厂。本报记者 范克龙 本报通讯员 沈果 摄
新闻推荐
为配合公安交警和交通部门实施快处快赔机制,及时处置高速公路轻微交通事故,让保险消费者假日出行处理交通事故省时又省心,提...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