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滁州:实施“五个一号”工程 推动五大发展落地

市场星报 2017-12-28 01:05 大字

近年来,滁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该市市委进一步谋划“五个一号”工程,抓主抓重,重点突破,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落地见效。

以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液晶面板项目为创新发展“一号工程”,加快产业升级。以东部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为协调发展“一号工程”,加速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以总投资200亿元的明湖湿地生态园区为绿色发展“一号工程”,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以总投资150亿元的滁宁轻轨建设为开放发展“一号工程”,加快与南京的同城化,构建大江北协同发展区。以脱贫攻坚为共享发展“一号工程”,加快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 

创新滁州

创造“滁州速度”,迈入“创时代”

滁州创新发展的“一号工程”为总投资240亿元的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这个工程是滁州市有史以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项目自签约到开工,仅用了57天,不仅创造了“滁州速度”,也标志着滁州省级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滁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获批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申请授权量、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企业数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都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6年,滁州市成为全国唯一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于一身的家电产业基地;今年以来,滁州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更是吹响了创新发展的冲锋号角,滁州正大步迈入“创时代”。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滁州市推出“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今年,滁州市拿出1亿元用于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比去年翻两番。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8家,总数达127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6%。发明专利授权550件,居全省第四。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迈出新步伐,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150亿元,支持产业、企业、项目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滁州市着力构建自主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滁州市共申报安徽省级(含)以上创新平台25个。大力推进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滁州市共建成安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6%。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滁州市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成果转化平台。

未来,滁州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创新,精心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引擎。

协调滁州

统筹协调促发展,城乡区域显活力

东部地区依托苏滁现代产业园、市经开区原创科技城、南谯高教科创城、汊河水岸科技新城“一园三城”等重点板块,全力推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西部地区以凤阳的石英砂、定远的岩盐、明光的凹凸棒土等非金属矿开采加工为主体,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大工业基地。

当前,滁州市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已加速形成,奏响了迈向小康社会的“协奏曲”。

去年以来,滁州市抢抓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深度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分工。为积极迎接“大江北”时代的到来,该市成立了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规划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谋划滁宁合作项目10个,总投资近300亿元。目前,已拥有通往苏浙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8条、国省道11条。

此外,滁州市着力当好合肥都市圈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协同推进皖江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凤宁现代产业园、定远肥东、明光肥西合作共建园深入推进。滁州市系统推进“一核一区一基地”建设,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

着力打造市域核心增长极。围绕打造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大力推进“一主四副一依靠”组团发展,着力建设现代化城市。重点推进一山一城一河一湖“四个一”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山城一体、城湖共生的城市形态。

加快推进西部大工业基地建设。已完成西部大工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初稿。

美丽镇村建设如火如荼,“百镇计划”全面实施,来安、全椒、定远3个县被评为“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小岗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专业示范村,汊河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

下一步,滁州市将继续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四个一”工程,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坚持城乡统筹、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并重,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塑造城乡统筹新格局,加快滁州新型城镇化进程。

绿色滁州

还绿于民,共建低碳生态美丽家园

2016年3月,总投资200亿元的滁州明湖工程拉开建设大幕。该项目作为滁州绿色发展“一号工程”,历经多年谋划,在滁州全市上下达成了“不能与水争地,不能与绿争地”的共识后正式起步。

以明湖项目为重要抓手,近年来,滁州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完成百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求转型,致力打造宜居宜旅宜业的山水画卷新滁州,共建低碳生态美丽家园,“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生态文明价值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一大批“国字号”荣誉纷至沓来。

滁州大手笔勾勒生机蓬勃、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截至目前,滁州城市绿地面积3320余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44%,绿地率3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

加快植树造林步伐,积极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森林上路、森林入村、森林长城”等五大工程,全市2017年共完成造林21.1万亩,是省计划任务的近3倍;创成省级森林城镇11个,创成省级森林村庄60个,城乡生态面貌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先后申报获批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7个,其中,凤阳县获批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滁州市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为第三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第五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近海汽车、长久汽车、瑞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相继签约落地。2016年,滁州智能家电基地获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41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3;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38.5亿元,同比增长22.3%。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获批为安徽省第二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成功发售全国交通一卡通“亭城通”卡,是安徽唯一一个发行并使用的城市。2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运营。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74个,年骑行量达226万多次。

持续实施人居环境治理行动。环境整治向集镇所在地、自然村和背街巷道延伸,农村清洁工程实现乡镇全覆盖,垃圾收集处理基本实现日产日清。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机制,来安农村生活垃圾“组合收运”模式在全国推广,打通了乡村美化、净化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该市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攻坚行动,加快城乡造林步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争取在生态改善上有提升,在产业发展上有突破,不断开拓绿色崛起新征程。

开放滁州

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开放新高地

7月15日,滁宁城际铁路滁州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总投资150亿元的滁宁轻轨项目是全市开放发展战略的“一号工程”。工程的建设对加强苏皖两省合作交流,加快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滁州市充分发挥襟江带淮、连接长三角和省际交会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高精准招商水平,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争当全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排头兵。

作为长江经济带两大副中心的重要节点城市,滁州坚持全域开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不断扩大开放,厚植优势。进一步构筑“双圈互动、左右逢源”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成立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扇形区域规划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举办“大江北时代的滁州机遇与策略”战略研讨会,谋划滁宁合作项目10个,总投资近300亿元,积极打造沿苏经济带。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凤宁现代产业园、定远肥东、明光肥西合作共建园深入推进。

空间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基础,滁州统筹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滁州机场完成机场选址、空域分析、飞机性能三个报告,并由省政府转报东部战区审查。滁宁轻轨前期工作大头落地,工可报告有望在12月中下旬获批。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速,宿扬高速天长段通车,滁淮高速路基工程完成,合宁高速“四改八”便道、清表、清淤工作全部完成。拟建4条高速(滁天、滁西环、明巢、来六)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滁西环、滁天高速有望年底开工建设。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滁州已拥有通往苏浙沪的高速公路和铁路8条、国省道11条。

滁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头号工程”,全力以赴克难攻坚,招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下一步,滁州市将按照与南京达成的“统一规划、分段建设、统一运营”的共识,加快推进滁宁轻轨项目建设,使这一项目早日建成并与南京市区轨道交通并网运行,实现滁宁同城化,进一步放大滁州区位交通优势,提升滁州的对外开放水平。

共享滁州

发展为了人民,幸福皖东共享

滁州市坚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共享发展“一号工程”,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加快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扎实开展扶贫开发“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治行动,以绣花功夫和钉钉子精神精准落实各项扶贫任务,确保在去年首战告捷的基础上再战再捷,完成44个贫困村出列、4.5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任务。此外,统筹抓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使发展成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究其“穷根”方能精准施策,***方能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滁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精准施策、***,努力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找准致富路径,农民收入才能持续稳定增长。滁州紧紧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以产业扶贫全覆盖为目标,全面总结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种养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主种养),强化经营主体、村集体和贫困户多方利益联结,着力推动产业扶贫项目直接到村到户,实现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村到户。

针对因病致贫占比高的实际,在“351”“180”健康脱贫政策基础上,滁州市实施“190”慢性病门诊特惠政策,让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结合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垃圾、污水、改厕“三大革命”,贫困村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基于此,市委、市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升滁州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

“三农”领域,截至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45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31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已全部完成。

新闻推荐

全椒多种途径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本报讯2017年全椒县针对不同条件的扶贫对象,采取开发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等方式,尽力满足扶贫对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开展就业解困行动,举办14场贫困劳...

全椒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全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