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示范带动 合作共赢 ——全椒县马厂镇复兴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侧记

滁州日报 2017-08-11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王晗笑

8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全椒县马厂镇复兴村74岁的村民徐传义家时,老两口正悠闲地坐在小板凳上剥着玉米棒子。徐传义和妻子患有多种慢性病,儿子在外地打零工,因为家庭收入低,2014年精准识别的时候村里将其纳为贫困户。他告诉记者,家里的几亩地已在去年流转出去,这些玉米是借邻居家的地种的。

“去年9月开始,村里的香妃合作社给我免费提供了一个大棚,管菌棒、管技术、管销售,我只要负责把菌棒种下去,按技术标准进行管理就行了,香菇采下后也有专门负责销售的人来收,不管产量多少,合作社都给我1万元钱,比种地还要省心。”徐传义脸上乐开了花。除此之外,村里还给徐传义的孙子介绍了一份开挖机的工作,月收入4000元,一下子让这个家庭摆脱了贫困的处境。徐传义所说的香妃合作社,老板叫杨增环,3年前,他辞去了原本在深圳年薪百万的建筑装饰工作,回到家乡的泥土地上干起了农业。“我回来当农民的目的就是为了帮乡亲们脱贫。”对农村有深厚感情的杨增环,与复兴村“两委”积极沟通合作,成立了全椒县香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香菇种植。2016年,复兴村利用村产业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30个大棚租赁给合作社,投产菌棒15万只,年租金5万元。当年香妃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10户贫困户从事香菇种植,确保每户年收入不少于1万元,同时带动30多名贫困人口务工就业。既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又解决合作社规模生产问题,实现了合作社与村合作共赢。

复兴村是马厂镇北大门,典型的丘陵地带,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人均耕地不到1亩,村集体基本无田地资源,且土壤贫瘠,水利条件差,“三天无雨见旱,一天下雨见灾”,2015年被评为全市123个经济收入“空壳村”之一。村党总支书记刘德贵说,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该村认真谋划“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利用扶贫资金发展食用菌香菇产业种植,实现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增收良性循环。此外,投资建设两座共90千瓦时的光伏电站,年收入近10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3150元,到2016年超过15万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顺利通过脱贫摘帽验收。

“今年,村‘两委\’进一步加大香菇生产力度,投资兴建4800平方米标准化连栋大棚,将全部贫困户纳入种菇产业,再转包给香妃合作社,合作社每年从产业收益中支付给村10万元,为贫困户脱贫提供坚强的收益保障。”刘德贵表示。如今香菇大棚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向邻村和周边乡镇辐射,复兴村从此走上了复兴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帮扶,也是整个马厂镇的精准脱贫思路。副镇长赵金凤介绍,该镇在503户贫困户中开展了发展产业意向专项调查,明确了南部主攻优质水稻和粮油作物,中部重点发展苗木花卉和无公害蔬菜,北部重点发展经果林、茶叶等产业布局,通过项目招引,示范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加入其中并受益,同时多措并举落实产业到户306户,去年实现复兴和三合两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记者手记】扶贫开发是全社会的责任。要想加快脱贫步伐,不能靠政府“唱独角戏”,更要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资源来推动,尤其要积极动员企业、团体等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从而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造血”的能力。要特别注重发挥在外成功人士作用,引导他们回乡回村干事创业,用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带动贫困乡亲致富奔小康。对于有扶贫意愿的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和鼓励政策,引导他们参与产业扶贫。

新闻推荐

为农饮水民生工程建设架起“风火轮”

本报讯“好家伙,这架‘风火轮\’终于转起来了。”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安装调试,一架外形神似“风火轮”的开槽机终于稳稳当当被安装在了一台农用轮式拖拉机的后座上。近日,在全椒县水利局的强抓力推下,...

全椒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全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