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韦应物

济南时报 2020-09-23 23:30 大字

韦应物苏州石刻像

□新时报记者 徐敏

中唐诗人韦应物(约737-791年),出身于豪门大族京兆韦氏。诗歌多写山水田园,诗风恬淡高远,与王维、孟浩然和柳宗元合称为“王孟韦柳”。早年时韦应物曾因门荫得补右千牛,成为玄宗的贴身侍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前,他伴驾天子左右,过着纸醉金迷、顽劣恣肆的生活。后来励志读书,人生后30年多在各地任职,是一名勤于吏职、简政爱民的官员。

对于韦应物的诗歌,人们最熟知的是那首《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实韦应物这类风格的优质诗作颇多,比如一首不太广为人知的,“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也颇有韵味。这类诗作是韦应物作品中艺术水平最高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除此之外,他的诗歌还有很多对病痛的书写,在诗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段频频出现。这可以看出,病痛几乎伴随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疾病,成为韦应物人生中重要的生命体验。

疾病从诗人青年时期的诗作中就开始出现了。最早一首可能是写于乾元元年(758年),诗人二十岁出头时的一首《假中对雨呈县中僚友》:“郤足甘为笑,闲居梦杜陵。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流麦非关忘,收书独不能。自然忧旷职,缄此谢良朋。”当时诗人任高陵(今西安属县)县尉。这并非一首单纯写疾病的诗,也是诗人病假中的遣怀,尤其是“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两句还颇有风韵。诗中只有第一句写到了疾病即“郤足”,但根据全诗还是可以获取一些信息。“郤足”也就是跛足,“郤”指春秋晋人郤克,《春秋谷梁传》云:“鲁行父秃,晋郤克跛,卫孙良夫眇,曹公子首伛,故妇人笑之。”多数学者认为,韦应物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他自己有足疾,也是双关之语,意味自己仕途偃蹇。足疾可能也正是诗人休假的原因,后文中也提到诗人因为旷职而深感不安。

韦应物在后来的诗作中多次提到自己不太健康的身体。他在洛阳做官时,为洛阳城的重建付出了很大心力。任职未满之时,他便因身体原因写了《任洛阳丞请告》以乞休退之假:“休告卧空馆,养病觉

尘嚣。”但这次请告未被准许,也就不了了之。不过唐朝有一条规定:“六品以下,……居官者以五岁为限。”所以在任期满五年后,韦应物自动离职,选择寄居在洛阳城东隅的同德寺养病。

建中三年(782),韦应物赴任滁州。由于长途跋涉舟车劳顿,诗人刚到任所就病倒了。病中诗人的精神状况在《新秋夜寄诸弟》一诗中有所体现:“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病中本来精神状况就低沉萎靡,再加上和弟弟们天各一方,在零落的秋日也就格外蹉跎。

韦应物的仕途也不太顺利,没有担任过很高的官位,辗转多地做刺史之类的官职。不过这在唐朝诗人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履历。离任滁州后,韦应物又担任过江州、苏州等地刺史。远离亲人故土,再加上旧症未愈,韦应物的身体大不如以前。这在他诗作中有大量真实写照,“病来经时节,起见秋塘空。(《答重阳》)”“城中卧病久,池上一来赊。(《池上》)”“念与清赏遇,方抱沉疾忧。(《答畅参军》)”等等。任苏州刺史时,韦应物还写过一首《寄李儋元锡》,其中有一句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因为身体常常生病影响了在职务上恪尽职守,诗人感到非常愧疚。这体现了诗人经历过国家战乱后难得的怜悯苍生的家国情怀。

至于诗人得的是什么病,现存诗歌和其他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不过从他的一首《饵黄精》等涉及采集草药的诗歌中推断,或许韦应物长期患有肺部或者脾胃等方面的疾病。后来和他琴瑟相合的妻子元苹去世后,诗人的身体更加每况愈下。他写下了很多悼亡诗怀念妻子,字字情深意重。

苏州任职期满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一贫如洗,寄居苏州无定寺,不久后在这里病逝,享年约55岁。虽然出身豪门望族,不过无论是仕途、身体状况还是终身伴侣情况,韦应物都算不上平顺。难得的是,诗人没有让沉溺于病痛的愁苦成为自己诗歌和人生的主旋律,还能从中品出一番恬淡清丽的风光来。

新闻推荐

抗洪官兵看望慰问敬老院老人

抗洪官兵看望慰问敬老院老人7月31日上午,驻扎在和县参与抗洪抢险的武警滁州支队30余名抗洪官兵,利用休整时间来到乌江镇敬...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