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滁州日报 2020-05-28 07:28 大字

方笠 王静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设置道德与法治课,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定的策略,才能取得实效。

一、活动育人、润物无声的策略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取得实效的有效载体。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决定,只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被自然地、轻松地、牢固地接受。因此结合学情,开展“学雷锋、做爱心好少年”“我是劳动小能手”等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知法守法、热爱劳动的品质。学生对养成教育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提高了规则意识,使他们逐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培养他们善于及时调控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规范评价、注重引导的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某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同时因年龄小又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是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一个比较规范的评价制度,随时督促、提醒。学校可根据校情和学情,制定《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细则》,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常规化的指导和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基于道德与法治课落实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策略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一方面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后父母对教育成果进行巩固。同时也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改变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为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整合家长的反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家校合作中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涵,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合力。

四、个案研究、点面结合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老师通过选取个别在养成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个案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对个案作出初步诊断。与此同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以矫正研究对象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研究对象可能会出现反复或者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就需要老师耐心指导,边实践,边调整指导策略,在行动中逐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交流中思考,在生活中提高,让道德与法治思想渗透到良好的行为习惯中。

(作者单位:滁州市龙蟠小学)

新闻推荐

滁州二小多举措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本报讯5月18日,滁州二小举行了“珍爱生命提高自救能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近年来,滁州二小高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