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呐喊 观戏曲《抗大母亲》有感
□谢鸿
近来年,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很多。听说李希华老师的抗战题材作品《抗大母亲》以戏曲形式在定远公演,我太高兴了,知道必须看,这不仅是对李希华老师的尊重,也是对抗战历史的尊重。
《抗大母亲》由滁州黄梅戏剧团主演。剧情内容就曾发生在我们身边,李希华老师用饱满深情的笔,带我们重温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随着剧情的展开,我的心紧贴着天长高邮湖龙岗这片厚重的热土,慢慢地抵近这段历史,并随之一起颤动。
剧中主人公赵玉兰,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本准备着在镇上给儿子相亲,却不幸遇到了日寇飞机的疯狂轰炸,火光四射中,丈夫和儿子都倒下了,周围死伤一片,鲜血染红了街道。面对着如此惨景,作为一位妻子和母亲,赵玉兰发出了绝望的呼喊,然天地昏暗,草木不语,舞台上的主人公,一个人显得那么地单薄、无助。我的眼泪下来了,这是一个在苦难岁月挣扎的生命,像一片寒风中飘落的树叶,无所适从,看不到出路。
抗大第八分校学员在镇长老姚的安排下进驻了龙岗,并且部分学员住进了赵玉兰家,学员们一口一个“大娘”地叫着,并主动担负起家里的卫生和重活,让赵玉兰原本沉寂的家,顿时有了生气,赵大娘也不再感到一个人的孤苦伶仃了。特别是排长何再生,一举一动中,像极了自己死去的儿子“狗蛋”。赵大娘恍惚了,是不是儿子重生了?不然,怎么这样贴心、善解人意。然好人多磨难,原本身体有病的何排长因为救落水儿童,病情进一步加重了。怎么办?在询问老中医后,赵大娘决定卖掉身上的首饰,偷偷去扬州购买西药。恰在这时,她的弟弟带信来说母亲病了,也急需就医。两边都要钱,是把钱给母亲治病,还是奔赴扬州购买西药救治何排长?赵玉兰内心备受煎熬,两边都是亲人,一个是养育自己的母亲,一个是打击日寇的新四军,为了让大家不再受日寇的欺凌,赵玉兰毅然决然地去了扬州。
购药回来的赵大娘与病重的何排长在破庙里相遇了。原来病重的何排长感觉自己不行了,怕死在赵大娘家给带来不吉利,就让战友把自己背到了破庙里居住。这就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战士,心里永远想着的都是群众的利益。两人相拥而泣的场景,再次让我流泪了,军爱民,民拥军,永远不是一句空话,点滴生活见真情。画面一转,雪花飘飘,赵大娘的母亲走了,一声“娘啊!”撕心裂肺的呼喊,诠释了国难当头,赵大娘这样一个农妇对国与家的抉择。
病好了的何排长接到了上级命令,马上组织学员奔赴战场。战士们精神抖擞,豪情万丈,决定在战场上多杀鬼子来报答赵大娘的恩情。同样,赵大娘也时刻没有忘记抗大的学员们,为了能让学员们战场上安心杀敌,不忍饥挨饿,赵大娘挑着粮食,冲向了前线。却不幸在途中遭遇到日机轰炸身亡。
一方头巾,是赵大娘留给学员们最后的念想。何排长拿着这一方头巾,一声声“娘啊!”的呼喊,是儿子对母亲的不舍,是军民一心的鱼水情深;战士们心头腾起了熊熊烈火:“为赵大娘报仇!”在呐喊声中,学员们奋勇向前,与日寇展开了生死搏斗,剧情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山河在,岁月在,然,人已不在;可,历史从来不会走远。我们皖东曾经是一片抗击日寇的热土,这里,连绵的山,流淌的水,侵染过多少先辈的热血与泪滴,我们不能忘记。因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祖国。
暑假里,县文联组织我们到藕塘烈士陵园、王小庙无名烈士墓和第三次中原会议旧址进行了采风。我在烈士墓前伫立,默念着墓碑上逝去的名字。耳边松涛阵阵,花草低吟,这些年轻的生命啊!是否化作了一棵树、一束草、甚至是一抷土;也是否会像它们一样地长青,一样地安详,一样地地久天长。
我以素手为盏,为这些逝去的年轻生命虔诚地敬上一杯酒,愿你们与皖东大地同在,与祖国山河同眠。
李希华老师,我要感谢您,是您用饱含深情的笔,再一次扣动了我的心弦,剧中的每一次呐喊,都是血与火的碰撞;我想,一个人活着,必须懂得敬畏,敬畏历史,敬畏生命。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一个人正确了,那么,他背后的世界就正确了。”感谢您,写出这么一部优秀作品,让我们在你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正确的世界。
新闻推荐
近日,琅琊区林长办在西涧街道关山村开展森林防火业务培训暨灭火应急演练。此举锻炼了参演队伍的实战操作能力和防灭火扑救...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