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里的乡情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9-12-06 14:46 大字

滁州 胡兆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上海回城知青因感念插队期间父亲对他生活上的照顾,特地从大上海邮来一台收音机送给父亲。

虽然只是一件模样款式极一般的收音机,但那时对于咱家,不,对于整个村子,不啻于一件稀罕的宝物。直到如今,偶而说起它,父亲仍满脸得意地说:那时候,它的风光大了去喽。全村男女老少有几人没被它吸引过啊。

记忆中,那时的有线广播哑多响少,而靠天种庄稼的庄户人,又特别关心着天气的变化。尤是抢收抢种时节,能准确把握天气的变化,对庄稼的收种,至关重要。作为全村惟一一台能准时播放“天气预报”的收音机,自然受到乡亲父老的“尊崇爱戴”。往往在播“天气预报”前,咱家的屋里早已等满了人。实在抽不出身来亲听的,下工回来的第一站就是我家——打听天气变化状况。

而让我记忆最深的,则是傍晚时分收听刘兰芳播《岳飞传》的盛况。每每此时,但见男女老少,从屋里,田野上,或抱着孩子,或担着担子,或手持农具,呼啦啦,涌向我家门前(因屋里挤不下那么多人,只能把收音机拿到屋外,高高地放在桌子上)。而好客的父亲总是早早地备好纸烟和茶水,招待前来听书的乡里乡亲。虽然人多,但整个听书场面极其安静。也曾闹过这样的笑话:一次,在田间劳作的邻家大伯气喘吁吁赶到时,半小时的评书已近尾声。懊恼的他生气地对父亲嚷:你就不能迟些放广播吗!这个笑话,被村人笑说了好多年呢。

除去为乡亲们播放“天气预报”和《岳飞传》,父亲一向很少开广播,因为怕浪费电。为了保障这两个节目的畅通播放,父亲总是要备好新电池。以至母亲曾怨说:“你呀,宁愿少买油盐,都要买电池来听广播。 ”

因为是“宝贝”,父亲绝不让我们小孩子玩弄收音机的。平时,它就像一尊神像似,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堂屋高高的“书几”上,有事没事,父亲就拿起毛巾替它拭尘除灰。直到几年后,村里通上电,农村的经济也活泛了,一些人家陆续买上收音机,这台收音机才渐渐变成咱家“私有”财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四十年时光弹指而过。这四十年,正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四十年。改革的春风已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吹拂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盎然生机。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极为丰富的今天,各种现代化、多功能的音像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向市场,走进寻常百姓家,而功能单一的收音机早已被人们遗忘在那遥远的岁月里……

然而,老家里的那台来自大上海,曾经大红大紫、风光无限的收音机,却依旧被垂暮之年的父亲收留着。我想,珍藏着它,父亲不仅仅是为了追忆那份已逝的朴素而温馨的乡音乡情,更是想通过这台收音机“前世”的繁华和“今生”的落寞,直观形象地对比感受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给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新闻推荐

1到9月,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24% 滁州市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本报讯(记者王太新)“近年来,滁州通过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等措施,坚持以项目引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晶科能源、...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