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通了公交车 □徐怀明

蚌埠日报 2019-11-07 08:24 大字
(一)

“门前这段烂泥路,也不知道啥时能修成水泥路哦!”每次回老家,母亲都忧愁地向我抱怨。

母亲和父亲十年前搬离了老房子,来到离村庄几百米远的后山岗,新建了房子,打了水井,开辟了菜园,独门独户地过上了“半隐”的田园生活。

这片五十亩左右的丘陵山岗,是1999年二弟承包的山林地,两轮承包期到2059年。父母觉得,搬过来住,比在村庄里安静,看看林子,种种菜,也少了邻里间鸡毛蒜皮的纠纷。

好日子过得快啊。一晃十年过去了,新屋又快变成老屋。唯一让父母萦绕在心的就是交通问题。

从父母的家到村道,有二三百米长的泥巴路,一下雨就烂得不成样子,加上农用机械的碾轧,出一趟门简直是受罪。父母腿脚不好,买了电动三轮车当代步工具,有时拉点菜上街卖或买点东西回来,这段烂泥路成了拦路虎。

好消息说来就来。今年秋收一结束,镇里终于安排施工人员进场,没几天工夫,连接县道和村道的水泥路就修好了,这段连接路正好从家门口经过。后来从媒体得知,这是国家在“村村通”基础上实施的造福偏远百姓的“组组通”工程。

施工的人说:“刚修的水泥路,需要几天时间养护,你们早晚帮我们照应一下。”父母爽快地答应了当几天义务看护员。好日子总能赶上趟,活了快80岁,路通了,烦心事没了,他们打心里高兴呢。

(二)

屋后的冬青、韭菜、小葱长得碧绿,红辣椒朝天竖立,阳光一照,格外鲜艳亮眼。门前三三两两的鸡在草丛里觅食,小黑狗被拴在树下趴着,刚下完蛋的母鸡“咯咯……咯咯……咯咯哒”地叫着。已进入冬季,最高温度反常地达到20多摄氏度。两三个月没下场像样的雨了,地里干得冒烟,刚修的水泥路上覆着厚厚一层灰。

下午2点多,暖阳照着山岗,父亲躺在门前破旧的躺椅上眯着眼休息。

“咦,你怎么回来了?”母亲在门前的水井旁正在埋头洗东西,抬头看到我背着双肩包,手里拎着一小袋红薯,从屋后绕过来,颇感诧异。

“单位组织工会会员到八岭湖活动,正好回来看看。”

“哦,八岭湖能有啥好玩的?”

父母对隔壁乡镇张八岭很熟悉,三十多年前,姐姐就嫁到了那里。如今张八岭依托江淮丘陵起伏的山岗,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他们见惯不怪。八岭湖景区离老家仅八九公里。

一会儿,母亲洗完东西,端起盆把废水倒进塑料桶。我正想问,父亲说,今年旱得厉害,门前水塘早就干得见底,连井水水位也低了很多。我掀开井盖,果然水很深,黑黢黢的倒影在深处泛着光。

“一会和你爸给后面的韭菜浇下水吧。今年太旱了,家里淘米洗菜的废水都舍不得倒掉呢。”母亲说。

印象中,父亲除了下象棋,母亲听戏曲广播,似乎没有其他爱好。劳动算是唯一乐趣。快八十岁了,父亲仍在田里劳作,每次回去劝他们不要干了,父亲总是说,种点菜就当锻炼了,你们城里人到公园里看花花草草,我看着这碧绿的菜园,就像你们逛公园一样高兴呢。

接上水井里的水泵,清澈的井水顺着水管流进屋后干渴的菜园,夕阳的余晖洒在父亲花白的头上。父亲浇地的时候,我拍了小视频,把这一幕保存在手机里,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每当工作劳累想偷懒时,总想回去看看父母,看看存在手机里的小视频。是他们给我指引,给我力量,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

(三)

“我送你到镇上赶公交吧。”第二天,网上订好车票,正愁如何到滁城乘火车,母亲说,街上开通了到滁城的公交车,半小时一班,进城可方便了。我听后连问:“是吗?”似乎不敢相信这样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好消息,没想到老家的交通改变得这样快。

父亲骑三轮车把我送到街上。鹅黄色的新能源电动大巴停在站上。到滁城二十多公里,2元钱车票,可刷支付宝,不一会就到了滁州火车站。

真的不敢相信,几十年来家乡交通的变化让我这个游子感触最深。小时候,没有通畅的路,城市和农村,虽然相隔只有二十多公里,但却像一道屏障阻隔着,老死不相往来。我是参加中考那一年才第一次进城。

二十多年前,妻子和我回趟老家,要乘火车,转汽车,再步行或坐三轮车,不光要花去大半天时间,还饱受路上尘土飞扬、颠簸劳顿之苦。一百二十多公里的路,走的是那样的艰难崎岖。

2012年,高速公路出口开到了家乡,买了车,从蚌埠的家到父母的家,满打满算两个小时,行程是那样的轻快。每次回城,后备箱里总是装满了乡愁和父母永远的爱。

路通了,车畅了,城乡更近了。感恩父母,感谢国家,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

新闻推荐

奋发崛起正当时 扬帆破浪再起航 滁州市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本报记者李文刚70年筚路蓝缕,70年春华秋实,70年砥砺奋进。70年,从6.6亿元到1801.7亿元,从1.7平方公里到89.79平方公里;70年,从...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