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南谯致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本报记者李邦军本报通讯员付德才
盛夏时节,漫步在南谯城区,宽阔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群、绿树环绕的小区,广场、酒店、学校、宾馆、体育馆点缀其中……令人目不暇接。公园广场上,市民在绿荫掩映下,尽情地翩翩起舞,幸福的笑容挂脸庞。
从建区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南谯紧跟滁州市城市化进程步伐,在跨越发展和“超均速、进前列”的攻坚号角声中,实现了具有品质发展引领价值的美好城区的华丽转变。2019年一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1亿元,同比增长8.5%;1至5月份,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3.2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财政收入10.3亿元,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2789.5万美元,增长0.6%。
未来,南谯区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紧邻南京江北新区的优势,按照“把滁州市打造成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这一定位,致力打造经济颇具规模、生态优美宜人、社会安定祥和、居民安居乐业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工业引领促发展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
1992年,南谯区成立之初,地区生产总值仅3.82亿元,私营企业仅有113家,年营业收入7291万元,入库税金471万元,且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行业主要以砖瓦、采石、水泥预制、粮食加工为主,全区财政收入不到800万元。
为打造一个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南谯工业开发区于1999年6月开始规划建设,2006年8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7月随着乌衣园区划入管理,形成了“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总体规划面积达到49.8平方公里。自开建以来,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多亿元,建成区面积15.2平方公里。
大滁城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后,该区又确立了“二产三产并重、内资外资并用、园区城区并进、科技创新提升”的发展新思路,通过专项招商、定向招商、环境招商、产业链招商及园区共建等手段,争取把南谯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和首选地。
2015年,园区顺利完成了省国土厅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成果审核验收工作,并在全省52个省级(筹建)开发区中排名第三。2017年园区依托奥特佳科技、沃特玛电池等龙头企业和项目成功申报了滁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市政府批准联合市经开、苏滁产业园共建。2018年南谯工业园区成功去“筹”,获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南谯经济开发区。
在牢牢抓住“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三大主业的基础上,今年1至6月,南谯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可完成52.67亿元,同比增长14.49%;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1.37亿元,同比增长15.4%;固定资产可完成33.67亿元,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3.77亿元,同比增长66.06%,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城乡建设铸辉煌
2008年,随着乌衣镇被滁州市委、市政府列为大滁城副中心,南谯区至此告别了“有区无城”的尴尬历史,一场“挥师南下乌衣”的新城建设战役拉开序幕。短短三年,与南京隔河相望的千年古镇乌衣,一座紧邻滁城和南京的现代化新城就逐步从蓝图走入现实——这就是有省市东向发展桥头堡之称的南谯新城。
南谯新城总体规划规模近期为18.2平方公里、远期为36平方公里、远景规划为50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南谯新城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10多亿元,建成100多公里城市路网,拉开了28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铺设供水管网近80公里;新建一座日处理量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130公里;新建两座日处理量80吨的垃圾转运设施;新建天然气配套管网60公里;供电线路(管道)60公里,建设7个安置小区80多万平方米。(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滁城天长西路与南谯北路路口,承载了几代滁城市民回忆的地标——“老邮电大楼”的所在地,历经30余载岁月更迭,2017年5月27日,1...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