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条路

滁州日报 2019-02-13 00:00 大字

□湄水

这条路若有若无。

它隐现于无边无际的沃野之中一一收割完的麦地、长条状的山芋垄、纷披绿绸般叶子的玉米地,还有河流、苇塘、水井。对,正是那口井让张先生笃信自己的判断。他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滴,手指果断地指向一口旷野中的废弃老井。众人围定井口,井槛井壁让人一眼看出古井的悠久。南谯方志专家张先生解惑道:古代官道,不仅有供歇脚和传递信息的驿站、凉亭,还在沿途间隔适当的距离,掘挖水井,这算是一种“标配”;尤其是有兵马辎重的行伍,骡马大牲口在负重途中,更要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张先生进一步介绍:别小看这条田埂小道,自晚唐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它是连接南京与清流关的官道,真正的南北通衢。这么屈指一数,竟在千年以上。

路都是有故事的。阡陌间的泥泞小路,荆棘乱石中开劈出的山路,浪遏飞舟的水路和钢铁大鸟穿行的天路……我用脚掌拨开这条田埂上的草径,看上去与一般的乡间野道并无二致。漫踝的草丛中,蚂蚱和瓢虫在各自运动。草根下边,黑暗中有蚯蚓在辛勤耕耘。那么更深处呢?一定躺着那条古老的青石板垒筑的宽广大道。历史的积尘在它的身上重重覆盖,车辚辚马萧萧,深深的车辙录下征战南北的嘶鸣和哒哒的蹄音,还有独轮车疲惫的吟唱;正午时分,一桶桶井水注入马槽,军马把汗浸浸的脑袋忘情地扎入这清凉之中,不时地喷着响鼻。还仿佛能看见被战火和饥馑驱赶的流民,蝼蚁般蠕动在逃亡路上。冻死骨、饿死骨、病死骨,累累白骨在路的两边堆成低矮的坟包。当然,千年岁月也有风花雪月的时光。在短促的和平年代,沿途村庄会有笙歌箫曲析出,青石板上,年轻身影在漫步、追逐,见证爱情的明月会把一帧帧剪影投射在古井的清波之上。

古代的道路,更多的是服务于攻城掠地的战事。晚唐时期,南谯这一块广袤的土地,一度成为南唐、后周争夺天下的主战场。再后来,为了抵御宋军南侵,南唐皇帝委派皇甫将军卫据滁州,镇守曲亭山。可以想见,那条运送兵马粮草的路线如何经过南谯大地,往西北绕过琅琊山,翻越清流关,直抵曲亭山的。但是日薄西山的南唐终究未能挡住宋军的铁蹄,皇甫将军被生擒以身殉国(丢了一条命,命名一座山)。当初,皇甫将军退守滁州城时,若换乘一骏,星夜沿古道逃回南京,没准能保住一条命哇!皇甫将军是悲情英雄。

今天,站在险峻的清流关隘口,两边望去。石砌的古道虽已剥蚀、坍塌,但毕竟遗址尚存。像是一个巨人,不减神力,左右伸展开健硕的臂膀……我忽生疑惑:这两条臂膀——古道——原本可以无限延长,现在却无端消泯于苍苍原野之中。缘由何在?现代流传一句熟语: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发达,必然带来一个地方的经济繁荣,古今同理。当年,作为南唐首善之都的江北屏障,滁州、南谯一带地理位置很重要,集中人力、财力大兴土木,修路筑城,自在情理之中。据张先生考证,南谯的乌衣、黄圩一线,建有三座城池,前后存世二百多年,之后莫名消失。志书记载和民间的传说大相径庭,莫衷一是。对此,我大胆胡说:这三座城的兴衰,正对应着古道的兴衰。当初,为防范后周及宋的势力南犯,南唐不断的加固和扩延古道。不论是囤积军需,还是为了百姓的居住,在道路沿途建造城池十分必要。然而,随着战事的尘埃落定,更是因了宋朝定都于千里之处的开封府,江北远离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谯古道的战略地位薄弱了,各种功能价值大打折扣。来往人马稀疏,商贾清淡,使得依傍而生的城池受到株连,渐渐湮殁于岁月的流沙。这毕竟只是分析推论,需要翔实的史料来小心求证,我力不逮也。

一条路,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使命、梦幻和荣耀。千年画面倏忽而过,历史曾在南谯土地上镌刻下辉煌的足迹,这足堪自豪,那沉睡的古道就不必去惊挠了。俯看今日南谯大地,纵横交错的高速、高铁及孕育中的轻轨,正在把古人的行路难变成今日欢愉的旅程,这也正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呀!

新闻推荐

少了鞭炮声 年味依旧浓

本报记者郭军今年春节是滁城出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后的首个春节。虽然少了爆竹闹春,但城区的不少市民并没觉得少了...

滁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滁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