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蓼蓝
[摘要] 家乡的蓼蓝
□张如奇
家乡的土地上,仲夏之际,无论是田边、地头,还是河畔、塘埂、沟渠、渡口、路旁,你都会看到一种开着红白花穗的植物,它就是蓼蓝。乌衣人叫它“辣蓼”或“蓼”。
蓼蓝爱在低阴、潮湿的地方生长。家乡地势低洼,沟渠纵横,水网密布,最适宜蓼的生长。它与马鞭草、狗尾草、艾蒿长在一起,平素你若不留心,根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到了夏天,蓼蓝开花了!斑斓的花穗尤为抢眼。蓼蓝的花色调不一,随着出穗时间长短,有白里夹着红色的花穗,有红白之间带着一抹紫色的花穗,还有青紫色的花穗,更有紫色中夹杂着潮红色的。蓼蓝花的红是一种水红,红里泛着紫,它的紫是一种青紫,你真的难于说清它到底是哪一种颜色。这些抢眼的花穗高高地支楞在叶面上,随风一吹,夭夭摇摇,惬意得很。
蓼蓝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半人多高,由主茎与逐次分叉的分枝组成,茎如指节,管状,膨圆,下大上小,节结处有一圈带绒毛的托叶。主茎约有六七个分枝,四散分开;每茎有三四穗花序。叶片呈心形,青绿色,如手掌般大小。
蓼蓝古称“蓝”,即“蓝草”。《诗经·小雅·采绿》有“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指的就是蓼蓝。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的“青”是青色,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蓝色,而其中的“蓝”指的就是蓼蓝;意思是,取自于“蓼蓝”的青色,比“蓼蓝”更青。古人称“蓝色”为“青色”,“蓝天”称“青天”,“蓝花瓷”称“青花瓷”;而蓝色的“蓝”却专指蓼蓝,即今天的蓼草。
家乡的蓼蓝由来已久,康熙年出版的《滁州志·寺观》称“法华寺,在州南三十里,蓼湖西南,嘉定间建。”“蓼湖”就在今乌衣镇法华村草虎王自然村附近,当年这里是一片沼泽低地,雨水季节,周围生长最多的就是蓼蓝。法华村东北,今滁宁快速通道路西,有一个蓼花村,过去蓼蓝遍地,遂以蓼命名。清嘉庆十九年《重修乌衣浮桥碑记》的碑文中有“再于河北圃人,靛、烟二季,桥口铺户、河北居人、粮食过载,各拈厘助,用备荒旱,以补岁修。”当年我在翻译这篇碑文时弄不清楚“靛、烟二季”是什么意思,一度怀疑会不会是碑文讹误。后来经反复走访乌衣老街菜农、河北遗老,才搞清楚,原来两百年前乌衣河北也有生产蓝靛的传统。“靛”即蓼蓝经加工后得到的染料;“烟”是烟叶。蓝靛是农家蓝色印花布的主要染料。在清代以前,乌衣菜农在种菜蔬的同时,也种蓼蓝并加工成蓝靛应市。随着机织印花布技术的普及和现代工业印染的发展,农家自制印花蓝布慢慢退出了市场,乌衣加工蓝靛的历史才从此告退。
乌衣人制作的蓝靛,方法十分简陋。仲夏七月间,蓼农冒着酷热收割蓼蓝,然后,成捆倒置在事先挖好的池子里,压上石头,在水中浸泡三四天,等蓼蓝的叶子全部发酵,再捞净池中的蓼蓝,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水,边加边击打搅拍,直到泛起蓝色的泡沫。充分搅拌后,等蓝色沉淀,放掉上层的废水,沉淀物就是蓝靛的半成品。将蓝靛的半成品流入一个特制的水缸里再进一步净化,最后得到的才是符合要求的蓝靛染料。
蓝靛在低温潮湿的地窖里可以存放半年,但新出的蓝靛最好及时出售,及时印染。好的蓝靛印出的花布色泽光亮,蓝色泛黑,黑里透红。据说,印染的质量不仅与蓝靛存放的时间长短有关,石灰蓝变时,石灰水的浓度与石灰烧制的好坏也是蓝靛染色优劣的关键因素。
蓝印花布在上个世纪还十分流行。头上扎的蓝布头巾,腰上围的蓝色围裙,上身穿的蓝布大掩襟,脚上穿的蓝布鞋,还有被套、床单,无不是蓝印花布做成。
蓼蓝染出来的花布可以蓝底白花也可以白底蓝花,虽然只有两色,但简单实用大方。看到蓝印花布,我们仿佛就看到了农家女子抓天夺地的勤劳形象。
家乡这株不起眼的蓼蓝,它与我们的生活原来有如此多的联系!
新闻推荐
留守娃体验研学之旅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