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滁州日报 2018-01-04 10:18 大字

(上接第一版)

“集体+贫困户”,保持“稳脱贫”的持续活力

围绕“把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贫困户”扶贫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村资产收益扶贫全覆盖。

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123”工程,确保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减少100个以上、200个以上、300个以上“空壳村”。5年力争50%的村集体经营性收益达到10万元。鼓励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获得集体收入。

量化收益股权。试点采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光伏扶贫型、经营性资产租赁收益型、经营性资产入股收益型等折股量化模式,让贫困户拥有持续收益。创设“农权贷”融资产品,允许贫困户用集体资产股权作抵押,最高可获得股权价值8倍的贷款,最长贷款期限为5年。

动态调整扶贫对象。贫困户脱贫后,适时收回股权,对因不确定因素返贫的贫困户,进行股权再分配,确保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贫困户”,形成“不返贫”的发展定力

产业扶贫是带动脱贫致富的硬支撑、硬抓手。滁州市坚持以产业扶贫“拔穷根”、以增长技能促创业就业,让脱贫攻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建立“一核多元”组织体系。坚持在产业基地、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328个,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链党组织为骨干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推广贫困村与驻地农业龙头企业联建党组织,持续带动1000多名贫困户脱贫。

实施“一村一品”产业行动。成立产业指导“智囊团”,指导编制“四项清单”,帮扶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增收的扶贫产业。发展到村产业扶贫项目586个,实现了123个贫困村全覆盖,贫困村发展产业的数量是2016年的9.6倍。

开展“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对接园区企业、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全市建立劳务培训基地13个,实现转移就业7300多人。开展“智慧帮扶”,选拔55名科技扶贫特派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400多人次,提高创业就业技能。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系列就业服务活动,5000名以上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脱贫。

新闻推荐

身在外地,心念家乡 ——记市政协委员徐广东

本报记者郭军2005年,徐广东毅然辞掉原来的高薪工作,在滁州成立了瑞康仪电有限公司,从事电缆、光缆和仪器仪表的销售。经过几年打拼,2010年又在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天伦特电气仪表有限公司。“政协委员对...

滁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滁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